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1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笔者姑且将这类题称为表达作用题。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一旦涉及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就茫然无措。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