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语文复习 >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 文章正文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9

时间:2009-11-02 11:35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二、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2001年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再如1999年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

  三、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四、在联系中分析材料

  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

  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

  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

  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

  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五、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2001年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