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3)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
例21: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砺则利。(《荀子o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