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全解【上海卷】(4)
上海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
上海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于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余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 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_____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解析
17.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2分 B
19.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