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1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涉及到语法和词义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等常识。文言修辞格在高考中较多
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涉及到语法和词义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等常识。文言修辞格在高考中较多出现的是比喻和借代。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保留原修辞格还是还其本来面目。
例如:
(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
比喻的本体作为结论,喻体是推断结论的原因,是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样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按照原句的格式直接翻译,即保留原修辞格:井底之蛙,不可能与它讨论大海的问题;夏虫,不可能与它讨论结冰的问题。
(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三)大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史记》)
(二)(三)中的藩篱和秋毫如果直接翻译就是:篱笆围墙;秋天鸟身上新长的细小羽毛。显然与文意不合。那么,我们只能还其本来面目:把藩篱译为边防屏障;把秋毫译为细小的东西。是保留比喻的修辞格,还是直接把比喻意义翻译出来,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我们只要遵循一个原则:译文意思既明白清楚,又生动形象。
又如:(四)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苏轼《留侯论》)草野是借代,那么如何翻译,才能使得既保留文意的准确性,又显示文意的生动性。让我们来作一个比较。
草野:直译荒草野地;意译民间;直译加意译荒草野地的民间。
三种翻译方法都属于信(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意,不曲解原意)和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但是从雅(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表达得生动优美,再现原文的风格和神韵)的翻译要求看,前两种情况似乎略逊色些。所以,可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文意准确通顺又生动优美。
翻译比喻和借代,以明白、生动为遵循的准则。
文化意义中最多出现的是委婉辞。由于政治、民俗、习惯等原因,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