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应试技巧【精华五篇】(5)
7、 衔接题 有两种命题形式:一为语句复位(包括定位选句和定句选位两种)二为排序。角度有①话题统一②句式整齐和谐③上下照应承接④情景氛围协调统一⑤上下内容合乎逻辑。近几年考查话题统一的情况较多。做此类题
7、 衔接题 有两种命题形式:一为语句复位(包括定位选句和定句选位两种)二为排序。角度有①话题统一②句式整齐和谐③上下照应承接④情景氛围协调统一⑤上下内容合乎逻辑。近几年考查话题统一的情况较多。做此类题要注意认真分析各选项,结合题干进行对照先排除各干扰项,有些需根据语感,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角度,找对了角度就会迎刃而解。要借助句子的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要注意组合顺序: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杂、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留意关联词、照应词。做题时先看各选项的区别在哪儿,再仔细鉴别差异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阅读鉴赏部分
8、 文言文 主要考查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以及句子的翻译。复习中注意大纲中指定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考试说明》中为18个)。实词注意几类情况: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5个虚词考前一定要成竹在胸,在脑海中要形成词的用法知识树。释义要代入原文检验,要分析词性,剖析用法。实词释义一般有四个来自课本,四个出自文段。做题时注意以下几点:先看最后一题,增强整体感知,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各题所考查的角度,审题要缜密,明确各考测点和答题要求,做到考什么答什么,再按设题顺序答题。注意解题时克服以下弊病:①就句论句。只注意这句话什么意思,而忽视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②不善于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差。复习时应把课内课外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实虚词的把握,在学课文时不善于归纳整理,解题时不据语境推断该词意义,犯了以今训古、望文生义的弊病,解题时方法不明确,不灵活,考题往往只针对原句某一个或某几个词设疑,而并非所有词上都设疑。因此,解题时要找准辨析点,属于课文中的句子要善于联想原课文中的语境。人物品行一题先要看好询问哪一种品质,用“拳打脚踢”之法。拳打指正选,脚踢指排除,已确定了某项是正确(错误)的,就先在选项中划出,以缩小搜索范围。二卷的主观题要注意:翻译力求信、达、雅。先确定哪个词对文中表意最为关键,推测哪几个词有可能性是重点考查的词,标出认真分析。用直译法。字字落实,关键词必须译准。同时,省略的成分要补出,倒装的地方要还原,人名地名时间官职年历专用术语可不译,修辞格用转述法去译,言简意丰的扩展,互文之处要凝缩。选择题最后一题最麻烦,要心平气和,将每一项在文中对号入座。看有无差失。请背过以下文言文翻译秘诀:熟读全文,领会大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9、 自然科学(社科类)阅读 和文学类阅读 主要测试对语句是不是理解,文意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正确评价、鉴赏。一般情况下,自然科学类或社科类题答案即在文中,ABCD各选项都能在文中找到依据,可能更改了少量词语,仔细分析一下是否影响原句表达,尤其注意一些表程度、表揣测、表时态、表整体与部分等类词语的分寸尺度变化。对词语的考查往往不是考查它的规范义,而是它的文中义,需要联系语境去揣摩。学生在做题中往往暴露的问题是:①不擅长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或推断想象力不强。②不明推断想象的内容与文章内容间的关系如逻辑关系显隐关系等。③语言表达不到位。虽知道一点,但语言驾驭能力差,会而表达不清楚、不完整或不够具体。方法技巧如下:要理解文意,首先要抓好几种句子。①首句(文章起始句或段首句)。因为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②抓中心句。语境和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提炼出来。③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④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⑤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某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⑥抓矛盾句。语境中的某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作者深刻的用意。⑦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喜怨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⑧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⑨抓尾句。语段中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具体操作:在答题时要先看最后一题,阅读文段时要用笔指着,以提高注意力。重点句、中心句、总括句、议论句、抒情句、同时划出。前两个小题答案离文章出题位置并不远,毋须考虑过多。用浅答(句面义)与深答(隐喻义,联系主旨、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立场等)相结合的方式。答题时必须在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必须找到题目与文章的联结点,然后细心对照,细心揣摩。切忌断章取义,凭印象答题。后面几题在答题时要撒网捕鱼,多答角度,多包容信息。(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