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炽(2)
1983年,郑华炽80岁寿辰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为表彰他对我国光谱学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召开了庆祝郑华炽教授执教50周年大会。 我国最早的光谱学家之一 19321935年,国际上量子力学刚刚兴起,光谱
1983年,郑华炽80岁寿辰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为表彰他对我国光谱学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召开了庆祝郑华炽教授执教50周年大会。
我国最早的光谱学家之一
19321935年,国际上量子力学刚刚兴起,光谱学作为研究物质结构的一种方法,是当时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工作,前苏联、法国、德国、印度等国都有一批科学家从事光谱学研究。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晶体作散射物,散射太强,没有得到显著的结果。法国科学家利用气体作散射物,散射太弱,同样没有成功。而印度科学家C.V.喇曼(Raman)用液体作散射物,选择可见光作光源,研究了散射光和物质结构的关系,终于在1928年发现了喇曼效应,这一发现使光谱学在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另外,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吸收光谱在当时也是比较新、难、复杂的问题,它在研究物质结构问题中起到和喇曼光谱互相补充的作用。郑华炽注意到这一发展动态,在导师的指点下,选择光谱学作为他的博士研究课题。经过努力,1933年完成题为《二苯嵌苯及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论文,1934年又以《乙酰及乙腈的混合物的喇曼光谱》和《卤醋酸酯喇曼光谱》为题作为博士论文发表。以上文章均发表在德国《物理化学杂志》上,此后他在法国《化学物理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当时具有国际水平。
1936年,郑华炽在北京大学一方面进行教学,另一方面仍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他和吴大猷合作,在助手薛琴舫的协助下,开展对喇曼效应应用于同位素的研究,这在当时属于国际上首创。他们克服了资金不足、仪器简陋的困难,经过连续几百小时的照相,终于发现在苯的强谱线附近存在一条弱伴线,继而测定了这两条谱线的强度比,并进一步建立同位素移动的近似理论估算,从理论上证明同位素移动是由于苯环中一个碳原子被一个原子量为13的同位素所代替而产生。这一工作被介绍给1937年来中国访问的N.玻尔(Bohr)时,他感到非常惊讶,认为在这么差的条件下居然能完成如此艰难、复杂的工作,是相当了不起的。后来,他们把这一研究成果写成题为《苯的喇曼光谱和同位素效应》的论文,发表在1938年的美国《化学物理杂志》上。1938年底,印度人也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文章,其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和郑华炽等人在年初时发表的文章基本相同,这证明了郑华炽等人工作的正确性,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公认。
为培养年轻一代科技人才呕心沥血
1935年郑华炽回国以后,一直在高等院校任教,历时50余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科技人才做出了贡献。
早在留学德国期间,郑华炽注意到重视教育事业对德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回国以后,他试图在北京大学的教学中采用德国的教学方法,这一想法得到饶毓泰的支持和鼓励。随后郑华炽在授课中非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加强直观性教学。他提倡和加强演示实验,经常自制电学和光学仪器,自制幻灯片,在由他设计而建造成的阶梯教室里进行演示。当时他主讲的光学、热学和普通物理学等课程,教学效果很好。
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郑华炽讲授原子物理和普通物理等课程,在讲课中完全体现了他的学风和特点:重视演示实验,如讲授原子物理课时,要求和指导他的助教用威尔逊云雾室观察粒子的径迹,并向学生演示,使原来枯燥、难学的课程变得直观、易懂,受到学生的好评;不仅讲授课文本身,而且结合课文引证大量物理学史料,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从而能较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物理思想与概念;及时介绍科学前沿和发展动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人以启示,有利于学生对科研方向的选择。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对低温物理、超导电性及固体物理的研究,是和他当时讲课时介绍超导性和超流性密切相关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