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物理复习 > 物理名人 > 文章正文

江仁寿

时间:2009-11-02 11:56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江仁寿  江仁寿,物理学家、教育家。曾采用一种新方法对液态金属钠和钾的粘滞性进行测量和研究,此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测定其他液态

  江仁寿

  江仁寿,物理学家、教育家。曾采用一种新方法对液态金属钠和钾的粘滞性进行测量和研究,此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测定其他液态金属的粘滞性。还对液态金属表面张力进行了研究。在物理教学方面,一贯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我国的物理人才做出了贡献。

  江仁寿,1906年1月15日生于安徽省歙县皋经村的农民家庭,父辈开始经商。他自幼随伯母在田间劳作,9岁入蒙童馆(当铺)当学徒,12岁方入小学学习。中学未毕业,他就插班上了大同大学。1928年大学毕业后,又分别在大同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一年。1932年考取了安徽省出国留学官费生,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1936年,以测定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的实验研究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在液态金属粘滞性和表面张力方面的研究贡献

  早先,对于液体粘滞性的测定,多采用流逸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于与常温流体有较大不同的液态金属。后来,虽有许多人作了种种改进,企求探索一种适用于高温或低温的液态金属的新方法,又因实验方法太复杂或误差太大而不被人重视。H.von亥姆霍兹(Helmholtz)和C.G.皮奥特罗夫斯基(Piotrows-ki)在1860年设计了一种双线悬挂旋转球法,使测定液体粘滞性的方法有了历史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在伦敦大学E.N.daC.安德鲁德(Andrade)教授的指导下,江仁寿又改进了双线悬挂旋球法,使该实验设备从此走向了实用可行的阶段,并且首先用它精确地测定了液态碱金属的粘滞性。

  江仁寿设计了一种带有惯性棒的双线悬挂球形容器,在容器内装上待测液体,以共振幅衰减来计算液体的粘滞度。惯性棒的作用是避免容器发生任何摆动,使容器只有纯转动。同时,他还发现了精确的机械起动法,并用照相方法记录该容器扭振幅度。这样,较大地提高了测量粘滞性的精确度。与传统的毛细管法相比,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具有适用于高温、高压实验的优点,又无需考虑像毛细管法所必需作的各种修正,其测量误差约在理论值的0.5%以内。江仁寿首先试测了不同温度的水的粘滞性,证明经他改进的旋球法具有很高精度和优点。接着,他以此方法测定了液态钠和钾从熔点附近到约360℃的不同温度下的粘滞度。在后者的实验测定中,江仁寿还发现了别的实验者未发现的现象:在温度接近熔点时,钠与钾的粘滞性出现反常现象。他指出,这是因为在温度高于熔点几度时,这些金属的晶体结构仍保持不变的缘故。

  粘滞度是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对它的精密测定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在材料科学上也有实用价值。江仁寿测定粘滞度的方法在后来曾被广泛用于测定其他液态金属的粘滞性,而他测定的液态钠、钾的粘滞度值在国际上一直被公认和采用。

  50年代江仁寿曾研究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他从能量观点推导出简单金属液体在熔点时的表面张力公式,据此又对十几种金属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实验值相当吻合。他还对汞的接触角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在真空下毛细管中水银的弯月面消失而为平面。60年代他曾指导研究生从事粘滞性的研究。70年代,他又带领中青年教师,开拓非平衡态理论研究的新领域。1979年,他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作题为《耗散结构研究大有前途》的报告。晚年时,江仁寿仍思维敏捷,视野宽阔,关注国外新兴学科的发展,也为推动国内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毕生致力于理科教学

  1936年江仁寿回国,历任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大学物理系教授或系主任,毕生致力于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

  江仁寿在武汉大学任教不久,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中原,武汉大学决定暂迁四川乐山。江仁寿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使教学仪器设备惨遭破坏。为了克服战乱和搬迁所造成的种种困难,他想方设法购置一部分廉价仪器部件,自己动手加工装配实验设备,创建了4间物理实验室,解决了学生进行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方面实验的急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