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宣(2)
郑建宣于1938年所发表的论文《合金Co2Al5的晶体结构》,是世界上首次对Co2Al5的晶体结构进行的测定。尽管Co2Al5的X射线粉末衍射照相图样比较复杂,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的理论,首先成功地标
郑建宣于1938年所发表的论文《合金Co2Al5的晶体结构》,是世界上首次对Co2Al5的晶体结构进行的测定。尽管Co2Al5的X射线粉末衍射照相图样比较复杂,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的理论,首先成功地标定了复杂的衍射线指数,确定Co2Al5所属的晶系;接着根据衍射线指数的消光规律,推断出Co2Al5结构所属的空间群;最后由比较所有衍射强度的观察值和计算值,确定出晶胞中各个原子的具体位置。为了提高精确度,在拍摄X射线照片时,他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进。测量的结果为:Co2Al5属六方晶系,=7.656A,c=7.593A,空间群为D46hC6/mmc,每个晶胞有28个原子,其中8个是钻原子,20个是铝原子。还发现Co2Al5结构是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在30年代要分析出这样复杂的结构,难度很大。此一结果发表后很受学术界的重视。至今一直被国际晶体学界所公认和采用。它先后被收集在M.汉森(Hansen)编的《二元合金的结构》和美国国家标准局编的《晶体数据》中,A.泰勒(Taylor)在所著《X射线金相学》(1961年版)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一结果。1977年,美国粉末衍射标准联合委员会出版的《粉末衍射文献》一书中还收编了这一成果,而且它是该书中关于Co2Al5晶体结构唯一的数据。郑建宣回国之初,没有条件开展合金相图的研究工作,直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X射线实验室建成,有了必要的设备后,他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了合金相图的研究。当时他主要使用X射线衍射方法,不断改进实验技术。1954年,郑建宣为毕业班开设X射线金属学,这是国内首次开设此课程,武汉大学、东北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等院校派进修教师前往听课。在1956年指导学生作毕业论文过程中,他提出将粉末样品封入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内,在600℃以下保温后淬火的方法,由学生试验成功,此方法至今还在使用。此法操作简便可靠,适用于许多种合金粉末的淬火处理。
1958年他调入广西大学后,主管教学,但仍然抽出时间指导物理系建立金属物理教研室,还组织了金属物理读书班,培养金属物理人才。
1961年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物理研究所成立,聘请郑建宣为顾问,具体指导金属物理研究组的建设和科研工作。1962年底进行调整时,物理研究所被撤销,改组为广西科委中心实验室物理研究组,迁入广西大学校内,郑建宣亲任组长。1963年进行设备安装调试。1964年物理研究组并入广西大学物理系,在郑建宣的领导下开始了合金相图的研究工作。研究组所需经费由教育部和广西科委下拨。为了培养年轻骨干,郑建宣于1964年底辞去组长职务。但仍坚持不懈地指导物理研究组的科研工作,完成多篇论文,相继在《物理学报》发表。
1963年11月,郑建宣应高等教育部聘请,赴中南矿冶学院金属学系讲学一个月,讲授X射线金属学。参加听课的还有湖南省有关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研究所及工厂的科技人员,共约百人。
1977年物理组恢复工作。后来改名为金属物理研究室,成员逐渐增加,最多时达14人,成为国内第一个合金相图研究基地。实验方法也由常规的X射线粉末衍射法、金相法、差热分析法扩展到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穆斯堡尔谱等。在郑建宣的指导下开展稀土合金相图的研究,并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
郑建宣的大部分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报》、《金属学报》和《中国稀土学报》等刊物上,许多论文被国外同行论文和书籍引用。他的科研成果《合金状态图》和《稀土合金相图和相关系的研究》,分别获1978年广西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2年郑建宣与陆学善等几位著名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由于他德高望重,为我国的相图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选为第一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相图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推动了我国合金相图的研究工作。(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