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元(2)
在19291933年的四年中,施士元专心一意地从事实验工作。1933年春,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居里夫人曾要求施士元留下继续在所里工作,并宣称可以负责他以后的生活费用。施士元因为已收到国内的约
在19291933年的四年中,施士元专心一意地从事实验工作。1933年春,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居里夫人曾要求施士元留下继续在所里工作,并宣称可以负责他以后的生活费用。施士元因为已收到国内的约请信,故婉言谢绝了居里夫人的好意。
1933年初夏之际,施士元回国。他为了观看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发展重工业的成就,取道德国、波兰和苏联西伯利亚回国,在列宁格勒参观了冬宫及十月革命起义时的一些古迹,在莫斯科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及东方大学,还看到附近的集体农庄、幼儿园、面包工厂等。在海参崴施士元搭乘一艘货轮回到上海。
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的发展竭尽全力
在上海,正逢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施士元在会上作了放射性元素磁谱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在会上接到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聘书。他认为中央大学更需要他,于是应中央大学之聘来到南京,成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他只有25岁,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在19331952年的19年中,他每学期开2门课,有时开3门课。除无线电课程以外,其余课他都开过。由于当时只有外文参考书,没有中文教材,因此他在讲课过程中,常常自编讲义,先后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光学等讲义。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还编写了X光结构分析、核理论、粒子物理等教材。为配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又翻译了X光结构学、角动量理论、核理论精选等方面的书。他在教学中对学生负责,教学内容正确无误,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他的教诲下,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人才。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闻名的科学家,如吴健雄等。
施士元在教课之暇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设备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于1936年用X光衍射法观察到钠在熔点以上处于液态状态还存在着晶态的衍射花样,这表示在液态中一个钠原子周围的环境还保持局部的晶体环境。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学生基本上照常上课。但因日本侵略军飞机经常轰炸骚扰,实验室工作大部分停止,使科学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震惊了全世界,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原子弹有这样大的威力?原子弹是怎样制造的?等等。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施士元根据核物理知识和自己对核裂变现象的了解,作了一系列报告。施士元的报告在中央日报上作为新闻出现。于是政府机关(如资源委员会等)、工矿企业、军事部门和军队纷纷约请他作报告。
在50年代,当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后,施士元做了多次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报告。当苏联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下水启航时,施士元又做了一系列报告。这些科普宣传工作使施士元获得科普积极分子称号。
南京解放前夕,当时的校长、教务长动员他去台湾。但他却兀自不动,安如泰山。他意识到在共产党政权之下,知识分子不会没事做。
1952年,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并成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仿照莫斯科大学,各系成立专业教研室,采用苏联教材。1954年,施士元为了配合重工业发展的需要,与一些教师共同创建了金属物理专业,目的是培养发展重工业所需的金属物理人才。施士元开出X光结构分析课,翻译出版了《伦琴结构分析》(俄译本)与《X光结晶学》(英译本),培养了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生与光谱分析方面的进修教师,发表了AuCu3有序无序转变动力学等10余篇文章。
施士元为了配合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在校领导支持下,创建了原子核物理专业。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以后,苏联来我国几个大城市,进行原子能和平利用图片资料巡回展览。施士元和南京大学一批师生到上海苏联展览馆参观学习。会上来了十几位苏联专家作学术报告。翻译人员没有专业知识,牛头不对马嘴,听者茫茫然。为弥补僵局,施士元作辅导报告,深入浅出,听众恍然大悟。出版社得知此讯,索要施士元讲稿,成书出版。《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就这样于1960年出版。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过后多年,这书依旧是从事反应堆设计的学生们的入门教材。(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