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历史复习 > 历史百科 > 文章正文

孔先生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没来(3)

时间:2009-11-02 11: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抒写孤独的内心,叩问存在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潮流面前充满不安感和动荡感,鲁迅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子。他的《野草》,其深刻性就在这里。中国现代散文能抵达这样的精神深渊,真是奇迹。鲁迅

  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抒写孤独的内心,叩问存在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潮流面前充满不安感和动荡感,鲁迅可以说是唯一的例子。他的《野草》,其深刻性就在这里。中国现代散文能抵达这样的精神深渊,真是奇迹。鲁迅完成了超越之后,晚年受国际左翼思潮的影响,又热烈拥抱社会是非,返回救亡。一是超越启蒙,二是返回救亡,这是鲁迅精神之旅的两大现象。真正的思想者个体是很丰富的,其生命的曲线与多彩也很正常。但我们现在既不能返回启蒙,也无需返回救亡。您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已属于过去。不过,回顾九十年,觉得还是鲁迅最深邃,最伟大。前些时,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姜异新博士访问我,提出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对五四新文学诸主将的评价问题,我也说,鲁迅确实无人可比。胡适开风气之先,功劳很大,但思想不如鲁迅深刻,新文体的创造也不如鲁迅杰出。不过他是个学问家,不能要求他像鲁迅那样进入深邃的内心。周作人极为勤奋,五四时是人文主义旗帜的旗手,但其创作,有知识性却无思想深度与思想力度,比鲁迅差远了。后来他在北方「谈龙说虎」,完全没有现代感。

  (五)五四新文化诸先锋

  李:鲁迅一直是我最崇敬的人物。我是顽固的挺鲁派,从初中到今日,始终如此。我最近特别高兴读到一些极不相同的人如吴冠中、周汝昌、徐梵澄、顾随等都从不同方面认同鲁迅而不认同周作人、胡适。这些人都是认真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学问家,并非左翼作家和激进派,却都崇尚鲁迅,鲁迅不仅思想好,人品好,文章也最好。一些人极力拔高周作人、张爱玲等人,用以压倒或贬低鲁迅,用文学技巧来压倒思想内容。学界也流行以「知识」、「学问」来压倒和贬低思想。其实,严复当年就说过,中国学人崇博雅,「夸多识」;而西方学人重见解,「尚新知」。爱因斯坦的新知、见解,难道不胜过一座图书馆吗?

  刘:严复的话真是击中要害。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说现在学界是学术的姿态压倒学术的真诚,即压倒追求真理的热情,也用知识掩盖思想的贫血症。许多人读了《告别革命》,发现您对周作人、郭沫若、老舍的尖锐批评,感到很震惊。周作人身上太多中国旧文人的习气,最后超过中国族群的道德底线,当了汉奸,真是个大悲剧。您对胡适评价也一直不高。

  李:胡适和周作人不同。胡的作风很好,有成就而仍然宽容、谦和,其自由主义思想、风格,在中国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但他的思想确实不如鲁迅深刻,例如说中国的问题是「五鬼闹中华」,未免太浅了。周作人散文中是有些小知识,并不是大知识。钱锺书才可以算大知识、大学问。他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惜,他在可开掘思想的关键之处,却未能深「锥」下去。这可举的例子很多,就拿《管锥编增订》(一九八二年九月第一版)的第一篇来说,你读读这下半段:

  《诗.文王》以「无声无臭」形容「上天之载」之旨,亦《老子》反复所言「玄德」(第十、五十一、六十五章;参观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王弼注谓「不知其主,出乎幽冥」者也(参观第十八章注:「行术用明,趣?形见,物知避之」;三十六章注:「器不可?,而物各得其所,则国之利器也」;四十九章注:「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无所察焉,百姓何避?」)。尊严上帝,屏息潜踪,静如鼠子,动若偷儿,用意盖同申、韩、鬼谷辈侈陈「圣人之道阴,在隐与匿」、「圣人贵夜行」耳(参观二百五十六至二百五十八页)。《韩非子.八经》曰:「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旧注谓如天之「不可测」,如鬼之「阴密」。《老子》第四十一章称「道」曰:「建德若偷」(参观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篇》:「建德若偷,无所不成」,王弼注:「偷、匹也」,义不可通,校改纷如,都未厌心,窃以为「匹」乃「匿」之讹。「偷」如《庄子.渔父》「偷拔其所欲谓之险」之「偷」,宜颖注:「潜引人心中之欲。」《出曜经》卷十五《利养品》下称「息心」得「智慧解脱」曰:「如鼠藏穴,潜隐习教。」夫证道得解,而曰「若偷」「如鼠」,殆类「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第四十二章,又三十九章)欤。(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