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历史复习 > 历史百科 > 文章正文

“五四总司令”陈独秀的红色传奇(2)

时间:2009-11-02 11: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到了北京大学,陈独秀便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入北大,使这所陈旧腐败的高等学府顿时清新活泼,生意盎然。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舆论工具,鼓吹新文化、新思想,莘莘学子因此而获取独立的思想人

  到了北京大学,陈独秀便将风靡时尚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带入北大,使这所陈旧腐败的高等学府顿时清新活泼,生意盎然。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舆论工具,鼓吹新文化、新思想,莘莘学子因此而获取独立的思想人格,敢于冲决封建思想的束缚,迅速行动起来,直接干预国家大事。

  总司令发动和设计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权。可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非但没有收回主权,反要将德国在山东强占的权益,无条件地转让日本。

  陈独秀对巴黎和会,从未存有幻想,他最早对这次列强的分脏会议提出质疑:难道公理战胜强权的解说,就是按照国力强弱分取权力吗?至于国内政治问题,他公然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国非多数国民出来,用那最不和平的手段,将那顾全饭碗,阻碍和平的武人、议员、政客扫荡一空不可,惟有如此,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内和平。

  他的这些激进的政治主张,深受爱国青年的欢迎和支持,青年学生奉他为导师,成为他的追随者和崇拜者。正是在他的鼓动下,五四前夕,北大和其他院校的学生秘密组成了一个行动小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已是呼之欲出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他们高呼爱国口号,举行示威游行,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

  5月9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被迫秘密离京。陈独秀在沪上的好友料其在京必多危险,函电促其南下,他回答: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捉我下监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

  6月11日晚10时,他约高一涵等到宣武门外的新世纪游艺场散发传单。正在此时,从屋顶阴暗处走出一个人来,向陈独秀要传单看,陈独秀不假思索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给那人,此人一看马上就说:就是这个。一伙埋藏在花园暗地里的暗探立即涌出,把陈独秀抓住,并从他身上搜出传单一卷和信函一封。随后,一名暗探脱下灰大褂给陈独秀穿上,并将他带离。

  李大钊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将罗章龙等召来,商量营救的方法,大家一致认为,目前首先是将陈先生被捕消息告诉全国人民,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北洋政府有所顾忌,不敢胡作非为。于是,13日,北京《晨报》最新披露这一消息,随后,各大报纸相继报道。《国民日报》指出,当此人心浮动之时,政府苟有悔祸之诚心,不应对国内最负盛名之新派学者,加以摧残,而惹起不幸之纠葛也。

  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反动当局不得不于9月16日将陈独秀保释出狱。出狱时,保释书上有不得擅自离京一条。李大钊欣然作白话诗《欢迎陈独秀出狱》,诗中说:从前我们的只眼

  (陈独秀的笔名)忽然丧失,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我们现在有了很多化身,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

  南陈北李打创建中共的组合拳

  1920年1月29日,陈独秀应汪精卫、章士钊等函邀,为筹办西南大学的事宜秘密来到上海。2月4日,他又溯江而上,来到武汉,在这里进行了多场讲演,提出三个打破的政治主张。当时,湖北官吏极为惊骇惧怕,明令停止讲演。陈独秀只得返回北京。

  其实,他并没完全获得自由,在京期间,仍受警察的监视和约束。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头戴毡帽,打扮成讨账的财主,乘着一身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赶的带篷骡车,出了朝阳门直奔天津。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南陈北李,微服出京。

  在陈独秀离京的行李中,有一本叫《共产党宣言》的英文书。这是他特地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走的,准备带到上海物色合适的人选把它翻译成中文。此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他们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零零星星地被介绍到了中国,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五四这场政治风波,把一个问题鲜明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这样一来,新文化运动传播的各种新思想,堂而皇之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并且在思想上和行动中开始了各种各样的选择。(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