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志愿填报 > 报考技巧 > 文章正文

高考填报志愿:地域、专业与就业如何抉择?(3)

时间:2010-12-29 17:13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填报专业志愿要拉开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原则上第一专业的选择应该是 “跳一跳,够得着”的专业,即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或者是高考临场发挥好,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

  填报专业志愿要拉开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原则上第一专业的选择应该是 “跳一跳,够得着”的专业,即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或者是高考临场发挥好,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一般是高考正常发挥就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万一高考发挥欠佳的情况下可以“兜底”的专业。

  考生录取后,对专业不满意怎么办?

  据了解,许多高校在新生进校后都有再次的选拔考试,给新生提供了改变专业的机会;其次还有比较宽松的转专业管理办法:低年级本科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后,部分优秀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志趣和已具备的相应特长等申请转专业学习;再次,高校部分优秀本科生可以免试直接攻读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一部分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可以选择跨学科或学科方向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院校已经建立起了规范的转专业机制,每年都有很多同学的愿望得到满足,具体考核要求一般是看大一的成绩和表现。

  对于转专业同学是否会产生降级问题,与高考一样,任何变化都是要有一定风险的,转专业的同学由于面对的情况都不相同,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式,关键是由接收学院和你所在学院具体掌握。学生如果想转到某个专业,就向该学院提出申请,该学院主要根据大一的成绩以及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来综合考查。以兰州大学为例,一般情况下,转出的学院和接收的学院同意,就可以转专业成功。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学校对转专业的限制比较少,但实际上提出转专业的同学人数每年并不多,而且还逐年减少,因为每个专业的设置发展前景都很广阔,同时和学校本科教育更注重打好基础有很大关系。

  就业:

  掌握一技之长应是考生进入高校深造的重点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好多人都说现在读大学等于就业“缓刑四年”,缓刑过后能找到工作还算有个交代,可是找不到工作呢?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不说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并不鲜见。这几年每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大致在650万人左右,全国每年相应也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还有许多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从目前的就业情形来看,国家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也应该想办法创业或者就业,改变命运要靠自己,坐等天赐良机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既然知道毕业后就业难,上大学就不要想着混文凭,应该踏踏实实学点真本事,不要等找工作时才来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校期间就应静下心来,利用大学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人力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相信有真本事的人到哪里混口饭吃都会不难的。

  在就业岗位的层次差异上,其就业岗位有着层次和方向的差异。比如,计算机专业好像这几年人才过剩了,这个可能与全国很多高校一哄而上,大量招收这个专业的考生有关系。但高层次的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到现在都是很短缺的,因为高层次的人才不是一哄而上能培养出来的。所以,整个就业市场跟学生的就业形势,是有着很多差别的。高层次,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不同学校的XX专业的方向,有着差别。有些学校的面比较窄,可能学生就业就比较困难。另外,学校的培养质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使学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就业情况也和个人在学校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努力和能力有关系。从学校来说致力于培养民族和国家的栋梁人才,所谓治国之才兴业之匠学术大师,希望考生能够目光长远,“风物常宜放眼量”,不要仅仅局限于毕业之后工资多少之间的差异,毕业生要立大志,做大事业。

  从全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公司也在抱怨一些需要专门人才的工作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些职位的薪酬很不错,也虚位以待,可问题是摆在许多学生面前,胜任者寥寥无几。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只是为考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大平台,告诉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和基本知识,然后再教会学生一个好的思维方式和正确人生观,指望大学好好学知识,一出校门就能用上那是幼稚的,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在工作中、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学来的。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者也”。高考只是考生继续接受在校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已。知识能改变命运,但知识学了不在实践中应用和创新,那也只是白学。大学生活之后,最终结果还是得进入社会工作,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工作中还得不断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