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要跨越三个门槛
「育路教育网考试阅读推荐」 目前,自主招生改革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全国最早发起自主招生联考的五所院校之一,北京
「育路教育网考试阅读推荐」
目前,自主招生改革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全国最早发起自主招生联考的五所院校之一,北京交通大学的招生负责人王化深教授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自主招生,他主张不要妄评谁是谁非,而是在高考制度的设计改革实施上注重合理性和规范性。为此,他提出了几个观点,本报记者将之归纳为自主招生要跨越的三个门槛。
门槛一:为考试招生立法
记者:考试招生立法已经有教育部门和资深学者提出过,但不知为何没有定音。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化深: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其行为都应该遵守游戏规则。那就应该依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制定有关考试、学校招生的法律法规。
我不是法律工作者,但我深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若想在某个领域实现公平就应该用该领域的法律来衡量,高考更不能例外。目前,我们还缺少这样的法规,使得该领域可能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可能性。现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度可以说是最高量级,许多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很神秘,从业者认为很辛苦,也很冤枉,对错是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有法可依,谁撞线就治谁,对错自明。
细心分析,自主招生热点实质并不是媒体炒作的生源大战,目前,所谓各个集团中的高校并不缺生源,那么为什么会引起媒体战?主要原因在于涉及面太大,难免会被认为是抢生源、小高考等。再者就是考生和家长没有弄清楚各校的简章和条件,只是把自主招生简单的理解为优惠20分,增强了其热烈气氛。我并不是说,联考就不好,主要是组织形式问题。
我们北京五高校地理位置很近,专业的行业特色鲜明,规模类似,2005年就开始了联考试点,主要是想为了让考生省事,减少考生负担,另外,各校也可减少考务工作量,经过报名选拔使得少数学生来校进行一天的笔试面试,即省时间,又解决了考试安全问题。目前我们五校考虑和交流最多的是如何规范面试的环节,尽可能较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各校都有一些很好的做法。
6年试验下来,我们认为是成功的。为什么其他学校搞起了联考,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值得思考。如果有法可依,如果各校都遵纪守规,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一定是成功的。现在,全国有80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试点资格,北京就有20所。但是,自主招生毕竟占千万考生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农大和中央民族大学均未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我以为这是他们的办学自主权的体现,也许还有更多的考虑。
门槛二:要对所有考生机会公平
记者:考试公平一直是社会尤其是考生家长关心的话题。如何确保自主招生的公平?
王化深:高考带有选拔人才职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但为所有学生提供参加选拔的机会提供机会公平是可以做到的。
各校不应限制学生所在的学校,不应该将不知名中学的学生拒之门外,更不应该为自主招生设置极其苛刻的条件。今年教育部对此有明文规定,比如推荐和自荐并举,不得设置中学范围等,各校应该照文执行。我们学校今年虽沿用了每年踊跃报考本校较多的所谓生源基地中学可推荐少量学生报考的方式,但也允许其他学校的学生自荐报考,对二者的审核是一样的,即大家的机会平等,考核成绩平等对待。
一个值得讨论的就是教育欠发达地区或素质教育较弱的中学学生在当前自主招生的条件下的机会问题不可回避。以前在选拔时许多学校十分重视全面素质,成绩优秀而忽略培养潜质、浓厚兴趣,使得这些中学的学生进入自主招生行列机会较少。
另一个话题就是自主招生选拔的社会环境问题。前年我们五校召开的100所中学校长参加的校长论坛,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关于中学的推荐问题,各地校长有不同的观点。北方的几位校长认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应该相信校长的推荐。而南方的几位校长认为,校长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要这个推荐权为好,还是以大学的考核为主。我认为,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完全实施这些工作的程度,因此需要试点、总结和完善才能展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