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培养应贯穿就业教育(2)
这样,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我们企业的岗位需求。此外,雷朝克还表示,即使是这样定向培养出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还依然要接受一些针对岗位工作细则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对于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企
这样,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我们企业的岗位需求。此外,雷朝克还表示,即使是这样定向培养出的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还依然要接受一些针对岗位工作细则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对于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任何一方都很难单独做得很全面,寻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能才是未来培养人才所需的发展趋势。他说。
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了解需求
银德是万方视景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同时他也是一个标准的80后,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在工作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他开设了现在的这家公司。
公司主要是在做虚拟现实的业务,在业务上经常与一些学校、部队和科研单位合作。据银德介绍,目前公司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中,谈到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是否与现在的工作对口时他谈道:有一些专业知识是可以用上的,但是学校还是缺乏对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些有效引导。
他同时表示,在他的企业招聘人才时,毕业生工作意识缺乏是共性,技术上好培养,但是毕业生的工作意识培养起来就困难了,短则1年,多则3、5年,学校还是要在培养毕业生工作意识上多做考虑。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上的短板效应,中国商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庶平认为,一方面,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要根据市场和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灵活设置、超前设置;另一方面,高校要淘汰大量低价值课程,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岗位对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
据记者了解,在一些高校,相关试验已相继展开。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将食品学科和商科两个传统优势学科作为学校专业发展的主心骨,不断培育相关领域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使不同专业学生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能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此基础上,该校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互利双赢的深度合作关系:企业不仅常年接收学生实习,弥补学校实践教育的不足,还吸纳大批毕业生就业;学校则组织校内学者、专家不断从智力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对企业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
高校就业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就业办的工作人员说,该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学生的就业意识从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拓宽就业视野,鼓励学生下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转变观念只是就业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学业基础,高校的就业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这已经逐步成为了社会风潮,实现综合素质教育和实用性教育相结合,成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不二法门。
日前,上海市教委、市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和高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通知要求,各高职学校须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推行双证书培训制度,凡是可颁发证书的专业领域,要保证80%以上毕业生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许多文科类院校也开始积极将就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衔接。根据新闻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环节,诸多一线的编辑、记者出现在高校新闻采写课堂。
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具有各自专业的工作经历。将实践经验带到课堂。
严控高校专业设置就业不佳在调整之列
为了让专业人才的培养紧贴社会需求,教育部已明确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须与就业率挂钩。严格控制重复设置过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现有基础不实的专业,新增专业主要用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领域,逐步建立对接社会需求、与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