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被指歧视 或让择校热更升温(3)
熊丙奇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和学校都有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北大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申请的机会,而这种选定学校的推荐制其实就是对别的学校的一种歧视,因为无论选择了哪个学校,都是
熊丙奇教授指出,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和学校都有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北大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申请的机会,而这种选定学校的推荐制其实就是对别的学校的一种歧视,因为无论选择了哪个学校,都是对其他学校的一种否定。他认为自主招生的核心要义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是而不是用这种方式将其加以限制。
《中国教育报》刊发评论称,北大推荐制只能算是省级重点中学的个体“喜剧”,并非教育公平的福音。作为全民供养和景仰的名牌高校,北大应以倡导民主、公平、责任为己任,不应将推荐眼光锁定省级重点名校,而应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要知道,那里有不少不会考试但有特长的好孩子。
记者手记:
中学校长实名制与招生录取多元化
采写这样的稿件,总觉得心里不舒服。不知道该赞扬北大的“创新与突破”给艰难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激励和希望,还是该批评“中学校长推荐制”因其不完善再次加剧基础教育原来就有的不完善。
“一考定终身”被指为我国高校招生体制的最大弊端。为了解决上大学只有高考这一个“独木桥”的现象,近年来高校尝试着多种招生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高校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在最初也被誉为为那些“偏才”、“怪才”等上大学开辟了一条路径。
但是,高校自主招生在现实中却没有真正起到“多元化”上大学的作用,而是演变成了“小高考”抑或“掐尖”争抢优秀生源的一种新方式。现在,学生费尽心机通过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得高校给予的加分政策,从而确保顺利地被大学录取。原本为照顾“偏才”、“怪才”等而开辟的自主招生与他们越离越远。
再说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说实在,确实存在问题。去年北大刚开始表明要实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北京不少示范高中的校长非常看重,但最终却只有四所学校入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清华大学附中、北京101中学、北京八中等纷纷落选,在中学师生中引起轩然大波。今年,尽管入选的学校由4所增加到13所,但是没有上榜的北京示范高中以及所有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是否就被北大“否认”了呢?
其实,获得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人,但是当大家都在激烈竞争的时候,这为数不多的狭窄的通往名校的路径,必然会引起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追逐。北大也许可以不考虑,但我们的政府不能不考虑:“教育改革,尤其是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招生改革,到底是要锦上添花还是要雪中送炭?”
文/本报记者邓兴军/李苑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