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高考三道语文试题看何为“能力立意”
上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瞿化鸣 语文 例题一 试卷第12题“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第16题“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都属于理解鉴赏性试题
上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瞿化鸣
语文
例题一
试卷第12题“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第16题“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都属于理解鉴赏性试题。
鉴赏题的设计体现了“考试手册”中关于“能力立意”的考查原则,是高考(微博)试卷中的常考题型,解答形式主观、开放。鉴赏的范围无非是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内容指文章或诗词的主旨,文学作品的形象、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形式指表达技巧(包含篇章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鉴赏题出题的方向、考查的维度表现为: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就某一话题或全文分析评论某种语言形式对于作品内容的表达效果。
散文、古典诗歌往往通过人、事、景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情与理,即主旨。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具有文体意识、文本意识、结构位置意识、主旨意识,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在阅读者心中所产生的影响。
赏析“引用《蒹葭》诗句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答题对象处在文中的位置,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又见鹭鸶前作者的情感几乎是绝望的,作者偶见鹭鸶后,天天傍晚都来到河湾等待鹭鸶,等待无果便沿着河流上下寻觅。作者寻找鹭鸶,实际上是寻找“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鸟类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处的美好。结尾通过“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鹭鸶,寄托的感情是期盼“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
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晴,卒章显志;照应标题,呼应开头,衔接前文,结构严谨,首尾圆合;总结全文,启发思考,含蓄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概括所选材料在结构上呼应、服务中心主旨、增强情感表达等作用。
因为“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自然、人类“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所以,结尾引用诗句来总结全文,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文本中作者断定两只鹭鸶“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于是在结尾处用《诗经》中找寻“伊人”的情节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
文本中引用诗句也涉及到文章的选材问题,引用具有个性化——诗句本身具有文学性和抒情性,当然能够起到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的作用,也能使语言表达更精炼简洁。
【参考答案】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例题二
第16题“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能力,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此题是把诗歌思想情感与动作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的刻画、意境、画面结合起来考查,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种题型。
首先要找出文本中一系列的动词,明确它们所表现的人物形态、情状,比如“揽衣”“徘徊”“引领”“落泪”,通过挖掘动作所传达的含义理解其蕴含的情感。
其次特别关注“明月”这一意象,月亮是相思之情的载体,能够引发思念之情,在古诗中往往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
再结合“客行”“早归”,一个久客异乡的游子,眼前的皎皎明月引起了满怀的愁思,于是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而望月这动作更是怀乡思亲的表现。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