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名师指导:从高考题看古文阅读题解答

时间:2011-02-15 14:18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建青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刘继鹏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古文阅读第二题,一般是以考理解分析为重点,其中包括词语作用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把握,句式的表达到效果分析、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题的归纳、表现手法的赏评

  建青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刘继鹏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古文阅读第二题,一般是以考理解分析为重点,其中包括词语作用的理解,句子意思的把握,句式的表达到效果分析、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题的归纳、表现手法的赏评等,其难度略大于古文阅读第一题,是广大考生的一根难啃的骨头,失分率比较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文章读懂。文章读不懂,就只能凭感觉瞎蒙了。要读懂,那就必须具备充分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基本能力。文章的基本内容已经掌握,基本意思已经明白,那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依据文章作准确、具体、深入分析了。

  那么,如何进行准确、具体、深入地分析呢?和现代文阅读大致一样,古文阅读无非是总体把握、层次分析、语句解剖和手法赏析等四个方面。

  所谓总体把握,就是在理清线索、掌握思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层次分析,就是在把握全文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段落结构,理清段落叙事、议论或说明的层次,明确层意段意,并且能够准确而简练地归纳;所谓语句解剖,就是通过句子文字表面意思,领会其深层内涵,并且弄清结构和句式,理解其作用;所谓手法赏析,就是从总体到局部,明白文章、段落或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能够依据具体要求进行恰切的评析。

  我们试以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的古文试题二为例,加以解说。

  【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九嶷山图记

  ①九嶷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嶷。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嶷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嶷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嶷山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总体把握:

  由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最后一段来看,此文是作者附于九嶷山图的题记。既然涉及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九嶷山,当然就要介绍九嶷山的来历、特色,说明自己的看法。细读文章,作者的思路确实是先介绍九嶷山之来历,再描述九嶷山景象,显示九嶷山的特点,然后生发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意图。

  文章的重点部分,显然在于作者的议论部分。而这些议论明显是在为九嶷山鸣不平。作者认为,九嶷山高大雄伟、气象万千,应当评为南岳,但“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是很不公平的——其中或许还寄寓着作者对世道的批评——所以作者要“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文章的主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