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经验交流 > 专家讲座 > 文章正文

名师指导:从高考题看古文阅读题解答(2)

时间:2011-02-15 14:18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层次分析: 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层,第一层“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一句中的“方”,是地域方圆的意思,显然在是介绍九嶷山的宏大规模;而后一句“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则非常清楚地介绍了

  层次分析:

  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层,第一层“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一句中的“方”,是地域方圆的意思,显然在是介绍九嶷山的宏大规模;而后一句“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则非常清楚地介绍了九嶷山的名的由来。

  文章的第二段通过描述来展示九嶷山的特点。此段为总——分——总结构,先说其高大雄伟,再说其广阔幽深,景象奇异,最后提出问题,突出九嶷山,并引起下文。

  文章第三段议论。作者以历史变化为依据,九嶷山和衡山对比,提出自己的主张:以九嶷山为南岳,以昆仑山为西岳,而衡山、华山则“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随后作者感叹“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深为九嶷山不平,也由此引出末段。

  文章第四段承上而表明写作此文的意图,“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这样,第23题、26题就迎刃而解了。

  语句解剖:

  古人写景状物或者议论抒情,好用整句,从不同侧面或层次,描绘景物,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并且增强文章的韵律。这些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得文章语言摇曳生姿,表达更加充分。

  “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一句中“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是整句,前句写九嶷山如“嵩山、华山”的高峻,后句言九嶷山又如“衡山、泰山”的广袤。“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是散句,说高峻广袤如“嵩、华”、“衡、岱”者,在“在九峰之下”不过如同“棋石”,而且可以“以百数”。由此一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九嶷山的极其高大广阔。

  这样,第25题也就解决了。

  再看24题,“听逸者占为山居”一句。现代意义的“听说、听见”,古文中是用“闻”来表达的,所以B和D立即可以排除。而“占为山居”一句中“为”是动词“作为”的意思,“山居”是名词“山林居所”的意思,因此,这个“占”应读第一声,是通过风水考察后选择的意思而不是“占领、占据、占有”的意思,更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况且“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和文章意思也不合。所以,排除A,选定C。

  手法赏析:

  手法赏析,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照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

  23题要求“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分析语句的意思,不能离开语境,分析语句所用的手法及作用,也不能离开前言后语。原句是“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中峰之下”既无鱼鳖,又无鸟兽,自然是极其寂静的,所以“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表现的境况应该和前言一致,也是写“静”的。所以我们立即可以想起“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来,确定这是反衬的的手法。

  这样,23题也就可以准确地解答了。

  【参考答案】

  22.规模和得名缘由

  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

  24.C

  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

  26.九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