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讲座 第十三讲 努力提高理解能力
第十三讲 努力提高理解能力 一、理解的意义 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指人们要对被识记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通过科学思维,使之知
第十三讲
努力提高理解能力
一、理解的意义
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是指人们要对被识记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通过科学思维,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个人来说,人的头脑聪慧的标志,不是记忆能力的优劣,而是理解能力的高低。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首先都依赖于理解能力的高度发挥。
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弄清是什么的问题,更要弄清为什么的问题。从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着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洞悉知识的奥妙和真谛,正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二、理解的具体要求
就我们高中同学学习的各学科知识而言,理解的具体要求是:①弄清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和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运用;②掌握同一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并能进行相互转换;③能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④能认识有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⑤要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
1、要明确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及规律的适用条件
明确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就是要掌握好有关概念的定义、内涵、外延和分类,把握好有关规律(如定律、定理、原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的确切含义,能抓住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陈述中的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语言将概念、规律表述出来。还要明了相关规律的适用条件。
概念是事物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结果。也是思想的细胞。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指的每一个事物。
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一种方法。定义的语言表现形式是就是(叫做)。揭示一个概念的内涵的定义叫内涵定义。如说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揭示一个概念的外延的定义叫外延定义。如说文学就是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外延定义能给人比较具体的知识,但不能明确概念的内涵,所以给概念下定义,最好以内涵定义为主,外延定义为辅,如文学的定义最好表述为: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这样定义,能使人同时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就达到了明确概念的确切含义的目的。
分类是明确概念的一种辅助方法。是根据一定属性,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即一类事物)分成若干小类。在明确概念的外延时,只要指出这些小类就可以了。如文学的外延定义,把文学这个大类分成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四个小类。一个大类中包含了几个小类,这个大类叫母类或属,这些小类叫子类或种。母类和子类是相对的。如对粮食作物,稻子是子类;但对籼稻,稻子又是母类。
理解概念,①先要找出其定义中的关键词,②再深入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含意,③最后再由后至前将所有关键词串起来理解整个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是千变万化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它们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它总会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它所适用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就其根本内容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我们的学习就是为了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
规律也常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要明确规律的确切含义,既要抓住规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概念,又要抓住这些概念在特定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及互动变化的关系。
使规律能成立的充要条件是规律的适用条件。不满足一定的条件,相关规律就不能成立。运用有关规律解题时,一定要养成先判断题设是否满足相应规律的适用条件,再运用该规律解题的良好习惯。(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