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讲座 第十一讲 努力提高观察能力
第十一讲 努力提高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观察看、是以观(指
第十一讲
努力提高观察能力
一、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观察看、是以观(指观看)为开端,以察(即思维、分析、判断)为基础,知觉、思维密切联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如开普勒借助第谷观察星体运动所积累的材料和数据,总结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瓦特从沸水掀动壶盖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把整个人类推向一个新世纪。同样,文史学科也离不开观察,都需要自觉而认真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才能获取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可以说,观察是发现和检验科学理论的手段,是踏进科学殿堂的起点。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社会、自然、实验,甚至观察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动作来获取感性认识。不过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过观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涉及观察能力的差异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怎样提高观察能力
1、要养成良好观察习惯。
①、养成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我们观察的目的总是为了探索或验证新知识。在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努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自己所要理解的新知识;在分组实验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计划,亲自动手,随时记录,努力探求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
②、养成应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客观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如色彩、音响、气味、冷热、软硬等,这需要运用眼、鼻、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和体验,才能获得完整、鲜明、精确和生动的形象。尤其要边观察边思考,使思维积极参加,才可能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
③、养成运用仪器、设计实验进行观察的习惯。直接利用感官观察,常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出现较大的误差(如下图视差示例出现的视差)。运用仪器(如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则可以扩大感官功能,设计实验,则可在人工的干预下排除自然条件中某些因素的干扰,获取正确或精确的结论。为此,我们应该养成尽量使用仪器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的习惯。
④、养成及时作观察记录和坚持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凭记忆留下的印象难以保证准确。所以,观察时要及时、准确、具体地进行记录。最好事先制订好记录表格,这样可以节省记录时间并有利于集中注意到观察的对象上。
2、养成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①细心。不细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细微,也就难以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变化规律。所以,观察细微、识别假象,周密思考、追寻真实,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②耐心。一些复杂的事物,一些事物所表现的复杂的或缓慢的变化,常需要我们进行反复的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这需要我们有顽强的毅力,并为之付出艰巨的努力,这都需要十分的耐心。
③求实。对观察结果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记录要真实,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要防止头脑中的谬误、偏见或思维定势干预观察的真实性。
④求新。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努力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既要注意预料中的结果,更要注意意外的新情况,要努力从新情况中发现新的变化规律。
3、准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对观察所得的感知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有当观察者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产生科学的联想,发现有价值的现象;只有当观察者对所获得的感知进行深入的思考,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示科学的规律。如在观察金属钠投入水中,我们看到金属钠在水中出现了浮、旋、小、球四个重要现象,根据我们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分别得知:①钠的比重较水小;②钠和水发生了激烈的放热反应;③反应过程中,金属钠因与水反应而使自身质量减少;④金属钠因热被熔成液态。(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