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011高考政治十大热点话题(2)
中美关系折射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的关系,都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与世界发展的主题、基本格局、发展态势有着密切关联。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1)矛
中美关系折射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中美之间、中日之间、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的关系,都是国际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与世界发展的主题、基本格局、发展态势有着密切关联。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角度:(1)矛盾的涵义、矛盾的两个属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以及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中美之间的关系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也是多样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中美关系问题。(3)“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合作发展到战略伙伴关系,一路磕磕碰碰,不断向着更良性的阶段挺进。”可以用“发展的观点”,主要考虑用发展的涵义、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以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学角度:(1)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个主题;(2)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主要缘于国家利益。(3)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
热点回顾
2010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11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此前,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从“国富转向民富”。
考题与知识点
哲学题:主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政治题: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国体的实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人大制度与党的领导;党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公民的民主权利;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上。
经济题: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率和收入水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发展相一致。
4、聚焦全国人大
热点回顾
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于2011年3月5日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温总理总结“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提出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同时指出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七条任务。
3月10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强调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确保国家一切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
考题与知识点
时政题
(1)“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哪些成果?(2)获得了四方面的体会指什么?
经济学
(1)我国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2)为什么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3)国家为什么要重视粮食安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4)为什么要改革分配制度?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政治学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2)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3)党与人大及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体现了哪些国家职能?(4)如何理解吴邦国委员长所说的“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两院制”?(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