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堂:上大学 你和孩子都准备好了吗?(2)
另一对美国父母则说,他们给孩子的叮嘱是:“每天一定要吃早饭。”他们同样用开车做例子。“如果我的车油箱空了,车就无法开动。不吃早餐,又怎么去学习呢?”一位美国父亲对我说,他的临别叮嘱是:“认真学习了解
另一对美国父母则说,他们给孩子的叮嘱是:“每天一定要吃早饭。”他们同样用开车做例子。“如果我的车油箱空了,车就无法开动。不吃早餐,又怎么去学习呢?”一位美国父亲对我说,他的临别叮嘱是:“认真学习了解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另外一位母亲则说:“一定要记住投共和党的票。”
■新生指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90后”的大学新鲜人即将告别青涩的高中时代走入大学,开始他们的“社会化”旅程。对于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涯,有人憧憬,有人迷茫。大学究竟应当怎样度过,才对得起转瞬即逝的青春?在这些孩子们即将踏入大学的时候,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畅销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80后董事长覃彪喜,给大一新生们提供一些建议。
当然,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途径,因此,批判地吸收,或许就是大一新生应该学习的第一课。
读大学首先读图书馆
只有在大学,你读完书以后可以跟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书中的观点自由地讨论。如果是在中学,任何一个观点对不对,高考大纲说了算;如果毕业了,跟工作没直接关系的内容,你上哪找一群固定的人跟你讨论呢?
进了大学,究竟应当读什么?对于许多“大学新鲜人”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首先应当深入学习的东西,比如法语专业的学生学会法语,冶金专业的人学会冶金,自然也就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但在覃彪喜看来,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思路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大学不等于技校,更不等于高四,单纯地知识性学习并不足以让大学生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现在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已经让专业技能不再成为万能钥匙。”覃彪喜说,如果读大学就是学习专业技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压根儿就没必要花费一大笔学费和四年的青春在大学里,比如外语专业,如果一个人想要掌握某种语言,到法国卖几年红薯远比许多法语系的大学生说得地道。
那么,在大学里,除了专业能力,什么能力更值得重视?覃彪喜认为,大学之道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批判性的思维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都是大学的“必修课”。耶鲁大学制定的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如果学生从耶鲁毕业后,在某一个领域投入极深,却忽视更广泛的做有思辨能力的公民的机会,那将是耶鲁的失败,这使它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受人敬仰的大学。“我在招聘员工时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而且前者至少有可能通过其独立的思考找到答案,后者却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只能等待别人告诉他答案是什么。”
在谈到如何将这种批判精神落实到读书上时,覃彪喜认为,读大学首先是读图书馆,大学四年如果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几十本原著,那实在不能算是完整地读了大学。“有人会说:不读大学也可以读书啊!对,在哪都可以读书,可只有在大学,你读完书以后可以跟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书中的观点自由地讨论。如果是在中学,任何一个观点对不对,高考大纲说了算;如果毕业了,跟工作没直接关系的内容,你上哪找一群固定的人跟你讨论呢?”
此外,覃彪喜还提醒新生们:将网上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性资料自然是可以的,但不要拔得太高。他说,上个世纪末,哥伦比亚大学投资2000万美元建立了一家远程教育公司(Fathom.com),并说服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大英博物馆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学与学术文化机构加盟。按理来说,有这么多金字招牌的网络课程不愁没有销路,可事与愿违。与此同时,美国其他高校建立的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几乎全军覆没。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络课程受到冷落?根本原因不在于收费,而是人们对这一教育形式不予认可。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可以在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上完成,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哈佛、耶鲁等大学都可以解散了,让学生回家上网就是。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么做?就因为网络课程可以“教”却不可以“育”,可以传递信息却失去了传统课堂才有的气氛,没有了教学双方情感的碰撞与交流。这样一来,大学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正义的无私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创造性探索,都无法展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