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扩招之风猛刮数年后 名校主动缩招传递了什么

时间:2011-09-28 14:00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名校“缩招”,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  过去十多年里,尽管“上大学”在中国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但高校扩招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备受关注。  经教育部批准,2011年复旦大学计划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

名校“缩招”,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

  过去十多年里,尽管“上大学”在中国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但高校扩招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备受关注。

  经教育部批准,2011年复旦大学计划招收2840名本科学生,比2001年的3440人减少近1/5。对此,复旦大学(微博)招生办公室主任丁光宏表示,今年的招生工作继续坚持“精品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招生计划比2010年减少100人,就是为了确保录取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名校“缩招”,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

  ·观点碰撞·

  ■在教学质量与录取人数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南辕北辙地走出了多远

  得悉今年全国高考(微博)人数减少,不禁在心中泛起“羡慕嫉妒恨”的情绪。相较于2006年笔者参加高考时的11万人,今年6万余上海考生应该说肩头的重担被卸下了大半。“考名校”这条路上的高密度人流量总算有所缓解。

  更可喜的是,僧少了,煮粥的人也不忘与时俱进。例如,复旦大学在今年“顺应潮流”,减少了录取人数。此举对于学校而言,无疑是强化精英教育、保障教学质量的明智之选。大学扩招长期为人所诟病,录取率的飙升,是以削弱象牙塔光环为代价的“假性胜利”。校方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是有限的,招生人数的下降正适合于为这股热潮降温,促使各方重新反思:在教学质量与录取人数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南辕北辙地走出了多远。

  也许,当老生漫步在金秋9月的光华大道时,可能会感觉到路况的改善;而新生们也不必担心自己将要上的不是学,是寂寞。从新生演讲比赛到校园十大歌手,活跃在学校各个角落里的他们,应当是通过更加理性的遴选、过五关斩六将才来到这里的。在一个更加纯粹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将有机会更加充分地利用校园里的各种资源。再次“羡慕嫉妒恨”地认为,这是一个无论对学生还是校方,都能够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

  (水草)

  ■我们常听老师们回忆从前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细心指点的时光

  复旦百年校庆那年,我有幸和3400多名新生一起走进了这所笼罩着光环的象牙塔。大学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很直接,就是规模大,人数多。那时,公共课动辄一两百人,黑压压的阶梯教室里,坐在后排的学生想不昏昏欲睡都难;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碍于授课人和听课者数量的悬殊,无法得到很好的践行;机房、实验室之类的教学资源也是供不应求。我们常听老师们回忆从前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细心指点的时光,听师兄师姐们回忆已经“不上大课”的大师们的风采,艳羡不已。

  世易时移,“扩招”之风猛刮数年后,欣闻复旦要“缩招”。窃以为,生源数量逐年递减是客观原因,内在的,则是一所学校对提升教学品质的努力。对于学弟学妹们而言,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教学资源可以更合理和充分地被使用,一堂课的含金量也有望增值。记得一堂专业课上,已近退休之龄的老教师感慨往昔:“从前每堂课都要学生写一篇文章,我再一一点评。现在么,不可能了!”希望“缩招”之后,这样的课,能够回归复旦校园!

  (阿瑞)

  ■100多年过去了,莱斯大学的学生总是少于校园里的橡树

  一所大学容纳的学生是有限的,太多的学生会打破其与师资及办学条件的平衡。自从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似乎越来越不“值钱”。朋友A寒窗苦读十多载,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老板竟是没念大学就出来闯天下的小学同学。同学B几年前就收到某大企业抛出的橄榄枝,B婉谢后发愤进一步深造,而今学成毕业的他再想进这家企业却遭拒绝,最终只能在一家小公司里面混日子。如果数量上的增长是以质量上的降低为代价,那么大学生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在一片“扩招”的声音中,复旦的“缩招”让我想起了美国的莱斯大学。(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