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三代人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
口述实录 历史并不全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时代的大潮里也有无数小人物的奋斗,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平凡人生,他们的曲折命运,更应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宋福棘:我的19
口述实录
历史并不全是由风口浪尖的人写就的,时代的大潮里也有无数小人物的奋斗,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平凡人生,他们的曲折命运,更应是媒体关注的——这里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宋福棘:我的1977
1977年的8月2日,好像是一年中最热的那一天,我揣着户口本,带着迷茫,和着喧嚣的锣鼓声,来到了位于天津武清县和河北省安次县相交接的一个小村——后辛庄插队落户。在饱吃了一顿免费的肉饼之后,我正式成了村里的一员,那一天我整整20岁。
1977年秋天,邓小平一拍桌子,中国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微博)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而当时国民经济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拐点。就是这一场考试,彻底打乱了我的生活轨迹,人生从此改变。
考试
夏种秋收、平地挖沟,出河工我一顿能吃12个馒头,四肢酸疼、脑袋慵懒,蒙上头我能睡上三天三夜。生活无趣、生活无望,村里也没有一个姑娘叫小芳。这就是我在农村时的生活状态。
1977年国庆过后不久,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个邮包,内有信笺一封,地图册一本,学生字典一本,唐诗300首多半本。父亲在信中说:“风传不久将恢复大学招考,是凭真本事的那种,能试就试一试,或许就能回城了,随信寄去几本书,看看是否有用。”
我1964年上小学,赶上”文革“十年,基本上对大学没有什么认识,只是考上大学能带着户口回城,对我太具诱惑。回忆当时的感受,就像一个人在暗夜里走路,四处一片漆黑,不知道往哪里走,突然前面出现了一点火光,你本能地会不顾一切地向那火光奔去。
1977年11月初,我去公社报了名,12月初去公社拿了准考证。
北方的岁末已经很冷了,1977年12月11日凌晨,我和村里的几个有志青年一道踏上了高考之路。村子距公社中学考点有15里路,还是要走一会儿的,四周漆黑一片,耳边鸡鸣狗吠,深一脚、浅一脚,还不知此行会有一个什么结局。
考场设在公社中学,两个教室来了50多人,没有暖气,我和两个监考老师都穿着军大衣。两天考5科(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其中史地为一张卷子)。中午就在学校吃几口带来的饽饽,喝几口井水。
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他像雷锋那样》。我截取了我初中学农劳动的一段经历:因为吃东西不小心,得了痢疾,村里的赤脚医生连夜送我去公社医院。只是在写的时候,我把赤脚医生变成了随队老师,把躺在驴车上改成了趴在老师背上,把月朗星稀变成了瓢泼大雨,并且还把自己不小心吃坏了肚子,改成了地主坏分子下了手脚。后来查明,这篇作文得了很高的分,可直至今天,我总是觉得我有些“无耻”。
四门功课考完,我斗胆问了一下监考老师:“你觉得我有希望吗?”那位老师认真地对我说:“这可不好说,但这个考场有一个能考上,那就是你。”那一刻,我激动不已。
体检
监考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产生了一些念想。1978年1月初,接到了公社捎来的体检通知书。我把通知书紧紧地贴在胸口上,感受着一种20年未曾有过的激动,我能体会到这张纸对我意味着什么。
体检在武清县城杨村,距后辛庄近40里地,我向邻居大叔借了一辆“大水管”(自行车),为了不耽误9点的体检,我早上5点就从村里出发了。漆黑的夜,蓝蓝的梦,寒风抵不住我满腔的热血,满怀的热情。谁知一出村不久,自行车的右大腿就掉了下来。此时,我没有任何选择,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不能阻挡我奔向杨村的决心和信念。我就用一个脚蹬子,痛并快乐着地向理想和幸福进发,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当我满头大汗冲进医院时,已是11点了,体检已接近尾声。(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