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能否成为中学素质教育助推器
轰轰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刚刚告一段落,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话题又被提上了教育界的议事日程。在日前举行的“创新素质培养和国际课程交流圆桌论坛”上,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同与会者分享了一个来自建
轰轰烈烈的高校自主招生刚刚告一段落,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话题又被提上了教育界的议事日程。在日前举行的“创新素质培养和国际课程交流圆桌论坛”上,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同与会者分享了一个来自建平中学的故事,该校一名高中生热衷于研究周易,学校专门为他创建了一个“周易社团”,并让他来管理这个社团。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却真实地发生在上海的一所中学里。
“受到家长的影响,这名学生从小就对周易学有浓厚的兴趣,高二的时候,他认为学校的常规学习阻碍了他在周易学方面兴趣的发展,于是提出要求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周易学研究。”杨振峰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引导他自己创建社团,以社团的力量来引领他自身的兴趣发展,并带动身边有同样志趣的同学。”杨振峰表示,学校非常鼓励有天赋的学生对自身的特殊爱好投入研究精力,“这样的学生,未来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将会被青睐。”
长期以来,“填鸭式”教育模式被无数人诟病,而在杨振峰看来,任何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有它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应试教育的文化基础就是“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传统观念,“这给当代教育带来了太多功利化的诉求,给它戴了太多的帽子。”杨振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而现实基础则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目前选拔及使用人才的形式还是首先从‘学历关注’开始,无法真正达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从“减负”到“素质教育”,这些词汇对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耳熟能详,然而,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后进入大学,面对仍然堆积如山的课本,他们却忍不住困惑:教育改革这双“温暖的大手”为何在轻轻抚摸过他们的前额后,却还是忘记带走“分数”这个压在身上沉沉的担子。
如果大学对中学的引导是多样的 中学生的发展就会多元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在反思高考对中学教育的扭曲,并由此推进旨在“引导素质教育良性发展”的高考改革。而已走过近十个年头的自主招生制度则被寄予厚望——它能否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能否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现,从而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方贤此前担任过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对于自主招生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简单来说,自主招生既解决了大学的‘人’的问题,又解决了中学的‘人’的问题”,郑方贤认为,教育的对象本来就是“人”,对“人”的重视,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我看到社会上有些评论认为,‘自主招生是招收偏才怪才,因此这样的考试行为不应该存在’,还有像‘自主招生就应该招收高考考不出来的学生’,诸如此类的言论,实际上自主招生从来就没有过这些目的。”郑方贤说,“像这样预先设定一个不存在的前提,议论一番再批判它,这种讨论是对社会极不利的误导,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也是有害无利。”
“面试是自主招生引进的招生方法,事实证明,方法非常可行。”郑方贤说,“学生的自信心、知识广度、思辨能力是无法通过课本知识教育出来的,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培训,这些都会自然而然地从面试中流露出来,更不存在所谓量化的评估方法。要说客观,笔试会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水平,到了面试环节便是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受困于分数。与此同时,不同教授面试风格不一样,也会反映出学校办学风格的不同,这是对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极大促进。”
谈起自主招生推行近10年的成果,郑方贤认为,教育本身是个长期性的行为,用短期的指标性的方式去评价是不合适的。
作为上海市名牌高中的校长,郑方贤认为自主招生制度对本学校毕业生有重要影响:“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高校自主招生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我们复旦附中来说,2010年我们学校高三毕业生有400余人,其中20%左右主动选择出国,40%的学生通过自主招生等形式被提前选拔。录取的途径多元化,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法也就形成了。每个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会去规划,怎样的道路是最适合自己的,继而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自主招生对中学培养多元化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推动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