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百年清华对建设中国居功至伟
中国新闻周刊201114期封面清华大学校门,左图摄于2005年7 月,右图摄于1930年前后。清华大学的院士墙 2011年4月11日,清华大学校内,一些学生穿上军装在午后练习踢正步,为即将到来的校庆庆典做准备。 整整100
中国新闻周刊201114期封面清华大学校门,左图摄于2005年7 月,右图摄于1930年前后。清华大学的院士墙 2011年4月11日,清华大学校内,一些学生穿上军装在午后练习踢正步,为即将到来的校庆庆典做准备。
整整100年前,中国人从推翻帝制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苦苦求索,遍尝各种方式,寻找复兴国家的自强之路。诞生于此刻的清华园,无疑寄托着国人以学习西学起家、以中国气概立足之梦想。
华罗庚、吴晗、曹禺、费孝通、钱伟长、钱学森、梁思成、竺可桢、季羡林这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足以令人肃然起敬,然而,这并非是今天我们庆祝清华百年华涎的全部理由。这所为建设新中国培育第一批栋梁之才的大学,以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
在清华的百年历史中,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后期至为重要。彼时,清华大学结束了纷乱的校政之争,建立起稳固的“教授治校”体制,在梅贻琦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一流名师荟萃,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当代各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清华之成为清华,正是从这“黄金十年”而来。而此期间所崇尚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尊奉大师、通才教育、中西会通、文理工并举等理念,历经历史的曲折跌宕,却是日久弥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方树人之地,清华尚显年轻。遥望大洋彼岸的欧美名校,英国的牛津已近千年,剑桥700多载;而即使是在年轻的美国,哈佛也已300多岁。百岁清华如今正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建设中国,任重而道远。
百年清华殊途同归
清华对于建设中国之贡献可以“居功至伟”来形容,在中国百年几经跌宕曲折的历史中,这份杰出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其中既包涵几代人的不断改革创新,更有对清华精神的不懈坚持
本刊记者/钱炜
按建筑的色调,清华学子们喜欢将校园分为“白区”和“红区”:主校门一带,是仿苏联样式的主楼,以及上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一批“水泥盒子”,坚硬、平实,以白色为基调;二校门以北,则是仿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格局而设计的欧式古典风格老建筑,包括大礼堂和图书馆等等,以厚重温暖的红砖墙为统一标识。
如果再算上清华校内的“灰区”——以灰色调为主的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清华的各种色调令人不禁感慨,历史犹如一位调色师,擅长以不同颜色给这所百年名校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红区”里的科学馆,自1926年以来,就一直是物理系所在地,直至1999年新的理科馆落成。在为新馆选址时,当时的物理系主任陈皓明便弃“白区”不选,唯独看中了西北门内的一片空地。那里离古典的“红区”更近,并矗立着1932年建成的化学系馆。而待新的理科馆建成以后,它的建筑风格以及红砖外墙的装饰,也与科学馆如出一辙。
如今,化学馆对面,就是呈半“口”字型的理科馆,其西翼是数学系,东翼是物理系,再加之一旁新建起的生命科学学院,一个 “新红区”,已在清华校园的西北角悄然形成。
从“红区”到“白区”,再回归至“新红区”,清华大学的百年足迹,在凝固着历史的建筑上可见一斑。
割裂
清华理科馆的红砖墙上,如今已爬满青藤。楼前草坪,不见雕塑,也无立碑,只有一个四方型下沉式小广场,衬得整座建筑群愈发沉静典雅,令人联想起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师们。
在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其中有9位出自物理系。
清华大学及物理系为中国核工业的贡献可用“居功至伟”来形容。据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1950级毕业生方惠坚介绍,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的普通工作人员中,有26名清华毕业生;马兰核试验基地曾有3任基地司令员来自清华;在中国各个核研究院、工厂与试验基地工作过的清华人,总共约有上百位。“这不仅包括物理系毕业生,也有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方惠坚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