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政策 > 报考政策 > 文章正文

人民日报:清华不得不说的十件大事(组图)

时间:2011-04-15 14:35 来源:未知 作者:转载 点击:

清华门1926年,梅贻琦(前排左二)与物理学系教师合影。1952年,院系调整后首次举行清华大学开学典礼。1978级学生开学典礼。1989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清华学生带领外国留学生参观

清华门1926年,梅贻琦(前排左二)与物理学系教师合影。1952年,院系调整后首次举行清华大学开学典礼。1978级学生开学典礼。1989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完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清华学生带领外国留学生参观清华园。2008年,清华学生为庆祝北京奥运会,高呼祖国加油!

  1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

  “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

  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四个字后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2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

  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陈寅恪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有学问和成就的历史学家。

  3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大楼大师”的办学思想

  1928年,清华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受命执掌清华,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校长生涯。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基于这样的办学思想,30年代近百位教授就聘于清华,举目尽是学界知名学者,使校园内汇聚着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外籍学者的到来,更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的交流融合。

  梅贻琦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贻琦一生情系清华,曾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来描述对清华的情感。

  4

  1937年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救国经世”的学问根基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奉命合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迁至云南昆明。设文、法、理、工和师范5个学院共26个学系,以及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1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