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分数女高男低性别歧视还是弱势补偿(2)
有关人士认为,有些专业女生过多,使学校和班级内阳刚不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接收单位普遍欢迎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此外,学科可持续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正基于此,一些高校出台
有关人士认为,有些专业女生过多,使学校和班级内阳刚不足。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的考虑,接收单位普遍欢迎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困难。此外,学科可持续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正基于此,一些高校出台“合理调配”的制度干预,这不仅包含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思索,更出于就业现实的考量。
对此,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表示,“对歧视性的就业需求,高校应该与学生一起抵制,而不是自动接受,更不应进一步将就业歧视前延到教育领域,通过教育歧视迎合助长就业歧视”。
一些高校出于各种考量,出台这样一个以降分录取男生作为调节专业报考的杠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男生不擅长领域中对其“弱势补偿”,不过,也招来另一种非议,为何没有在女生弱势的专业上出台类似录取方案。
在北京某理工大学读电子专业的研究生尹丽就对这一倾斜杠杆表示不解,“像我们学校偏重理工科,男生占了绝大多数。女生在理工科学习方面处于弱势是不争的事实,怎么不见有哪所学校在理工科录取时照顾一下女生?”
与语言类专业缺乏更多男生报考陷入同一窘境的,还有一些理工科专业少有女生问津,或者女生比例偏低等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大学的管理者们换副脑筋,走出窘境。
2005年时,哈佛大学原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在一次演讲中无意说了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这句话让他招致非议,也招来激烈批评,他不仅公开道歉,更表示在未来十年内将斥资5000万美元来提升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这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有益的思考。
如果按照同分录取的标准,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男生或女生的弱势局面根本无法得到改变。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别,其实也是一种起点公平的表现。但是,现在令很多人困惑的是,有些高校选择性地承认差别,调节杠杆向一头倾斜。
被夸大了的男孩危机
面对“女高男低的分数线”,人们在讨论是否涉及性别歧视,有损公正的同时,还有一个声音反复出现:这是“男孩危机”的又一面镜子。提高女生分数线、限制录取女生的做法,或许就是与此种观点一脉相通的制度设计。
男孩危机真的来了吗?到了需要制度善意给予特别救济的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女生每一个科目的平均成绩几乎都高于男生。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甚至,在刚刚结束的高考中,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这些数据似乎都在支撑着一个有力的结论:男生正在被女生全面超越。这也是近几年得到不少媒体和学者支持的一个观点。
不过,在“悬殊差异”面前,女生也不全然是获益者。离开象牙塔,迈入社会之后,女生的优势很快消失。许多单位还是偏向于招收男生,尽管现在毕业的女生已经越来越多。
许多学校在某些女生考分高的专业,通常在20%~40%的自主选择中“惠男抑女”,这已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合乎情理”的潜规则,也是未被公众所监督的教育不公正的客观事实。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经调查发现,尽管女生入学率上升较快,但仍然显现出教育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现象。2009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4%、48.9%、49.3和34.9%。许多女生考分高的专业(文科为主),都给予男生降低入学标准的优惠待遇。一些学校认为女生比例在50%以上就达到了性别平等(但实际上该专业的女生考分高于男生的占60%~90%),或借口女性死读书、创造性思维差、后劲不足、毕业分配难,甚至以学生宿舍中厕所等设置无法让更多的女生入住等各种理由限制或少招女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