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所免费大学”是实验还是噱头
姜岚昕来沪介绍“免费大学”办学理念。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林环 “中国首所免费大学”,这个头衔,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微博)及其院长姜岚昕(微博)近日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始创于1994年,200
姜岚昕来沪介绍“免费大学”办学理念。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林环
“中国首所免费大学”,这个头衔,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微博)及其院长姜岚昕(微博)近日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始创于1994年,2009年初被姜岚昕收购产权。今年9月,学院招收了首批56名免费学生;11月,该校又举办了“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启动仪式。
为何要办“免费大学”?对什么人免费?用怎样的模式长久支撑?昨天上午,来沪的姜岚昕接受了采访。
在回答所有疑问之前,我们或许需要先厘清三个概念——
首先,这个自称“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民办高校”,文凭不受国家承认。这一点,姜岚昕并不讳言。
其次,免费学校目前只是试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同时还招收了收费生,但姜岚昕称,从明年起每年招收的500至1000名学生将全部免费。
再次,学院所强调的“百家企业联盟”进校“预订”员工的教学模式,据姜岚昕介绍,也要等到明年56名新生升入二年级之后才真正开始。
也就是说,一切,还有待时间验证。
为何帮助贫困孩子
“就相当于帮助过去的自己”
“帮助穷孩子,就相当于帮助过去的自己。”姜岚昕的口才很好,只要记者提问,无论是褒是贬,他都滔滔不绝。
此前他专门有个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梦想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深山,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处一片教育的蓝天”。演讲中,他眼含泪花,甚至哽咽中断,颇有感染力,也凭此打动了许多企业家和学生。
据其自述,1977年,姜岚昕出生于河南信阳一户农村家庭。从小到大,学费常是父母向亲友借钱而来或向学校赊账。他曾赤脚走崎岖的山路去学校,因为买不起鞋;他曾连吃几个月咸菜直至一闻就想吐,因为买不起菜。高考之后,他被郑州大学经济法专业录取,东拼西凑才借够了学费:老师为他担保向村民借;远嫁江苏的姐姐向婆家亲戚和工友借;打工的哥哥以义务劳动为代价向工头借……
终于,穿着内藏学费的旧球鞋,扛着母亲用化肥袋为他自制的行囊,姜岚昕一路火车到了大学。
这样的故事,姜岚昕常讲。他从不羞于承认自己出身寒门,恰相反,某种程度上他以此为荣。他反复强调:“读书改变命运。”
据姜岚昕介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去一家鞋业公司做销售,仅仅一年半的辛劳,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多万元的提成,“业绩堪比40名业务员的总和”。2001年,他辞职创业,从5名员工、80平方米、月租金3000元的咨询培训公司起步,10年后发展至全国36家分公司的规模。
姜岚昕说,2009年他收购学院后就开始为部分学生减学费,并成立助学服务中心,而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1300人,学费年收入约1300万元,“收入反正不多,干脆免费,招成绩较好却上不起大学的穷孩子”。
今年9月,通过学院的笔试、面试,首批56名免费生从数百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56名学生的高考分数都过了专科线,其中部分达到三本院校线。
怎样获得入学资格
“测试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生志向”
学院的入学考试主要考什么?记者问。
“测试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人生志向。”姜岚昕答。
那什么样的人生志向算是学院认可的好答案?记者追问。
“光宗耀祖,就是个好答案。”姜岚昕如此解读他所希望招收的“独特的学生群体”,“是特优、特长、特困的学生,希望通过求学之路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并造福社会。”
来自湖南攸县的一年级新生杨丽,3年前父亲遭遇车祸,头部受重创,手术后半年才脱离生命危险,为此家里耗尽积蓄还负债累累。今年高考后,她收到了某三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但4年学杂费总计达十几万元,家里根本负担不起。难道要从此辍学打工?就在她为难之时,县教育局一位好心的老师推荐了华夏管理学院,杨丽参加笔试、面试后顺利成为56名免费生之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