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要求抵制西化中国思潮(2)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要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法治实践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既是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也是政法院校建设和法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指针。政法院校担负着培养政法人才的重任,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将之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大计和战略任务,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确保取得明显成效。要认真落实中央政法委、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把专业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传授法律知识与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律人才。要抓住中央关于实施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建立健全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双向交流合作机制,使教学活动进一步面向实践、贴近实务,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希望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政法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宽广的视野胸怀、丰富的法律知识、过硬的专业本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大力弘扬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忠实践行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积极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捍卫者。
第二,坚持开拓创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法学是一门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法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服务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践证明,任何脱离科学理论指导、脱离社会实际的法学研究,都不会有生命力。同时,法学研究又需要探寻规律、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需要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理论勇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比如,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如何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功能;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依法维护我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等等。在法学研究中,要坚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立足我国实际,大胆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括法学法治方面的成果;对于那些企图西化分化中国、搞乱中国的错误思潮,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政法院校聚集了我国法学界一大批名师大家和中青年法学骨干,是我国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希望大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加强对事关我国法治建设长远发展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执法司法实践中突出问题的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以更多优秀研究成果服务法治实践、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第三,坚持胸怀理想与脚踏实地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积蓄才智、建功立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政法院校的青年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同学们完成学业后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法官、检察官、民警、律师、公证员、学者以及许多行业的中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将历史地落在同学们肩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目前法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法律人才总体上还很不够。作为新一代法律学子,同学们肩上的责任光荣而艰巨,要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挑大梁、担重担。要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把追求法治的满腔热情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沉下心来,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刻苦钻研法学理论,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有国际视野又熟悉国情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