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两个身影:中国政法大学的沉思与展望
今年5月16日,是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纪年,即中国传统说法的六十甲子华诞。度过60春秋的法大,佩戴着昔日的枚枚勋章,站在了需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胸怀、更大的魄力去赢得竞争性发展、创新性
今年5月16日,是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纪年,即中国传统说法的六十甲子华诞。度过60春秋的法大,佩戴着昔日的枚枚勋章,站在了需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胸怀、更大的魄力去赢得竞争性发展、创新性提高、变革性跨越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历史总是把成为时代主角的机会留给适时顺应客观趋势,并善于能动把握自身命运的人。
站在60周年里程碑跟前,中国政法大学有两个身影,往后看,是已经建立起来的法科大校,往前看,是要努力去实现的法科强校。
今天,称60周岁的中国政法大学是共和国十分醒目的法科大校,恰如其分。
学校初建时,党和国家希望今后能够从这里培养出一批批共和国需要的政法人才,法大人张开宽阔的胸怀拓展了自己的使命,一代代地续传着“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血脉,活跃地奋进在国家高等教育尤其是法学教育以及法治建设的最前列,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专业人才,研发了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提供了大批高品位智力服务,在极大推进法治昌明、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中,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主要依托,彰显出以法学为主体,多学科有机共存、协调发展的法科大校的份量。
回眸学校建设发展的路径,有三点是值得我们特别提及的:
第一,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始终保持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拥有全国最全的法学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全国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拥有全国最高的优质法学教育平台,拥有全国最宽的国际法学交流体系,并在多科性拓展中,形成了有强烈法学色彩的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与结构。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在法治国家建设的相关领域大有可为。
第二,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立主流的大学,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法学教育发展的最前列是学校的兴校之策。2005年,学校进入了“211工程”,2010年,又进入了“985法学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法学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欧法学院成为全国唯一最高层次的国际法学合作项目,证据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在全国文科院校中唯一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奋进在主流的状态,使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高水平大学,始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是学校的强校之基。在本科生教育中,学校建成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研究生教育中,已成为全国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获准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高级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科学研究中,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入选全国十家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成为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全国法学学科唯一的“部级奖”,“中国法治论坛”成为全国性法学高端论坛知名品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政法论坛》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使学校在国内外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尊重。
在热烈庆祝建校60周年时,我们当然要为法大建设的成就抒发自豪与喜悦之情,但更要使严肃思考未来艰辛而辉煌的发展之路,成为校庆主题的理性安排。法大的发展绝不止于法科大校,在国家期待与法大使命相结合的瞭望台上登高望远,法科强校的目标在向我们召唤。
从法科大校到法科强校并不像不同的两个字之间多几笔笔画那样简单和容易,这条道路是一次新的征程,从起点到终点步步都趋向观念品质、学术水准、教学质量、制度内涵、办学实力的质的飞跃。
法科强校强在有一流的法学作为学科主体,高水平的其它学科作为学科支撑,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学科特色。我们应该科学地汇聚学科方向,整合学科力量,平衡学科发展,强化法学整体力量和效应,强化法学与它学科的平衡发展,强化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