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二十天:好心态决定好成绩
对于高三学子来说,5月是最焦灼的日子,一方面感觉要掌握的知识缺漏还很多,另一方面又常常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渴望赶快考完,又害怕考试。一次次的模拟考,信心在一点点被消磨,而成绩的波动,又让他们觉得离理
对于高三学子来说,5月是最焦灼的日子,一方面感觉要掌握的知识缺漏还很多,另一方面又常常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渴望赶快考完,又害怕考试。一次次的模拟考,信心在一点点被消磨,而成绩的波动,又让他们觉得离理想的大学渐行渐远……
厦门六中长期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刘美兰老师提醒,接下去的二十几天里,好策略决定好心态,好心态决定好成绩。而考生几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很想读,却读不进去怎么办?
回归基础 提高成绩 压力就会下降
焦虑与疲惫是高三学生这个阶段最鲜明的特征。刘美兰说,最近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只剩下20多天,心里很着急,很想读却读不进去怎么办?
其实,疲惫是难免的,谁在临近终点放弃,谁就与成功无缘。临近考试一定要让自己适度兴奋。不断给自己良性暗示,激励自己:人生有无数20天,但这20天可能是最影响你一生的20天,不给未来留遗憾,拼了!同时劳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与复习策略,疲惫感就会缓解,心态就会平稳,成功也就在望了。
那么,怎样的学习与复习策略是科学合理的呢?
回归基础。忽视基础,得少失多,是焦虑的祸首。对于优秀生来说,基础题的失分往往是他们不能考出最佳成绩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寄希望于难题,因此,一拿到试卷就下意识地往后赶,做基础题囫囵吞枣。
这样做的结果是,后面的难题虽然答得好,但是,前面的基础题却失分严重,最后成绩也没有上去;如果难题解不出来,那就全军覆没了,如果后面没难题,那么“优秀”也就表现不出来。所以基础题是不能失手的,要成为“优秀”,应回归基础,从基础题下手。
对于成绩一般,才不出众的学生,基础更是他们的底线。那些常态题、基础题是他们得分的主渠道。由于近年大学的扩招,难题、变式题占的比例都不大,把基础题做好了,就会有不错的成绩。
刘美兰说,去年,她曾陪着一个学生顺利闯关。从省质检后,她就对这个学生提出如果数学基础题不能得满分,不要见我。此后,这个学生改变了学习策略,放平心态,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都重视基础题,稳扎稳打,不再心急火燎地赶着做后面的难题。
这个学生发现,从容做完基础题再做后面几道难题,难题其实也变得不难了。他把这方法用到其他学科上也很灵。最终这个孩子成了一匹“黑马”,高考(微博)比省质检提高了近百分。
时间这么短,成绩还能提高吗?
扬长避短 找得分点 会有提升空间
信心不足,就会觉得希望渺茫。有些考生认为,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难有进步。但刘美兰说,从知识水平来看,提高的可能性不大,但成绩提高的可能性却很大。这段时间,若能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得分点,还是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可以提升的空间到底能有多大?刘美兰曾经让学生做过一个统计,一些学生反馈的数字让他们自己也吓了一跳:在6门考试中,因为粗心被扣的分数基本上有50分之多,有些学生甚至达到了80-90分。
因此,减少失误,把这些本该属于你的成绩拿回来,成绩自然就提高了。文科的考生常常看了答案,觉得自己其实也懂,但就是在考场“忘了”,或不知道要答这个内容;理科的考生走出考场,就发现自己写错了,或刚才想不出的问题答案,现在全明白了。这样的失误痛心疾首,会严重影响下一学科的考试情绪。
刘美兰说,许多学生常常把这类失误归咎于考场紧张或运气不好。不可否认,有考场紧张的因素,但为什么别人就不紧张,别的学科就不紧张呢?其实这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考前学生缺乏对设题点与答题要点规律的概括、总结,对基础概念掌握不透,最后阶段训练方法不对,审题、解题意识不强。(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