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学校长频繁换帅 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5)
“985”支持力度比“211”大幅增强 “甭说软件,就是硬件,也无法吸引、留住人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回忆当时的情景非常感慨,“1994年前后的历史系,只有15间办公室,有一个教研室16名教师在一间30平方
“985”支持力度比“211”大幅增强
“甭说软件,就是硬件,也无法吸引、留住人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回忆当时的情景非常感慨,“1994年前后的历史系,只有15间办公室,有一个教研室16名教师在一间3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要开会了,怎么办?用书架把中间隔开,这边开会,那边备课。历史学可是南开大学四大支柱学科之一呀,我们都是这种情况,别的专业可想而知。”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北大图书馆基本不买国外的书,因为没有更多的购书经费,只能保证多年一直不断的科学期刊的订阅,而外国图书主要靠国外学校送我们一点。”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说,“10多个教授一间办公室,每个人只能分到一个抽屉,教师的收入也比较低,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教师安心工作?”
南开大学、北京大学面临的问题,在当时一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序列的高校中比较普遍。尽管当时“211工程”已经实行3年多,但大学办学经费拮据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中国高校向世界一流的冲刺需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择优重点投入,由政府和社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而“985工程”的实施正适应了这种要求,对高校发展给予了重要的经费保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随后又确定了中央和地方共建的7所重点资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这9所高校还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联盟,每年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政策问题。
此后,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继续增加,同“211工程”相比,“985工程”确定的院校更为集中和有限,一期工程最后确定了34所,多数入选院校都经历过“211工程”的建设过程。
上述这些大学在全国近2000所全日制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超过全国50%的在校博士生、全国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一半以上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院士也都来自这些学校。
“985工程”自1999年初开始启动,到2002年一期工程结束。在资金投入上,“985工程”的力度比“211工程”有了大幅度增加。从1995年到2005年,“211工程”10年共计完成投资368.26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为78.42亿元。而“985工程”仅一期投入就达到了25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投入140多亿元。就拿北京大学来说,从“211工程”一期共获得建设资金1.25亿元,而从“985”一期获得的资金达到18亿元。
到了2004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985”二期工程建设,列入建设的院校增加到38所。二期投入为42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89亿元,所属部门和地方投入140亿元,院校自筹97亿元。
“985工程”政策之所以得到延续,起直接作用的原因就在于一期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追求卓越之路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就在我国“985工程”实施的前后,亚洲、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提出各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并加强了投入。比如日本在2002年出台了建设3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政策目标,推行“21世纪卓越研究中心计划”,从2002年到2007年,来自97所大学的272个机构得到了支持。而德国也在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精英大学,日前,德国拨款19亿欧元用于发展10所精英大学。
或许,我们目前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进行全面评估为时过早,而且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方面仍然任重道远。但这样的结论已经形成:在任何一个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需要付出时间、资源和智慧的浩大工程,对每一所选择这一目标的大学而言,都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坦言:“与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有数百年历程,北京大学的历史才110年,真正步入稳定发展的轨道才30年。在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体制机制障碍,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要想真正赶上去,就必须比别人发展得更快,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