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所重点大学校长为何频繁调整?(4)
1998年2月24日,在国家教委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专题办公会议上,时任北大校长的陈佳洱提出,拟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庆祝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会后,北大迅速提出了有关方案,经国家教委和北京市联署行文向中共
1998年2月24日,在国家教委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召开的专题办公会议上,时任北大校长的陈佳洱提出,拟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庆祝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会后,北大迅速提出了有关方案,经国家教委和北京市联署行文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请示后,很快得到了同意的批复。
依照常例,国家领导人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稿由学校方面起草。北京大学负责起草工作的小组在讲话稿中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草稿报送中央审定时,改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当时已是学校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回忆说,“其实,早在1986年,北大就曾提出‘建一流大学’的目标,主要是想给全校教职工设置一个向上的目标,以激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凝聚力。”
经过充分准备,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全部出席了大会,江泽民发表了被称为“科教兴国动员令”的著名讲话。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集体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活动,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江泽民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郑重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当天下午,陈佳洱、任彦申(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王义遒等北大几位主要校领导在一起开会,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建议:“应该向中央提交一份报告,目前国内高校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太大,国家应该有一个特殊的支持计划,按照提出的时间命名,这个计划可以叫‘985计划或者985工程’之类的。”经过商量,大家决定让王义遒来执笔写这份报告。
兴奋的王义遒当天晚上就赶出了第一稿。“字数不多,1000多字,主要是回应了中央领导的讲话,然后谈了谈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很大的开支,而现有的经费很难维持,需要国家的专项计划重点支持。”王义遒告诉记者,“这件事单靠我们一所学校力量单薄,我还通过清华大学校办,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取得了联系,必须要和清华联合起来做这件事。”
在王义遒看来,清华能参与其中,向中央提交的报告就更有分量了。这篇1000多字的报告在两校领导之间反复传递、推敲文字、讨论了三四稿。最后,以两校的名义联合递交到时任国家教委主任、党组书记陈至立的手中。实际上,最终的文字还经过国家教委领导反复琢磨修改以后才确定下来。
在“985工程”政策形成的过程中,作为主管政府部门,国家教委(后改为教育部)始终是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与北京大学构成了共同策划的关系。北大百年校庆成为当年国家教委的中心工作之一,并通过国家教委,开启了高校的政策诉求通向国家最高决策层的渠道。
1998年6月25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任组长,副总理李岚清任副组长。10月28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教育部报送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确定对部分高校再予以重点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等。
为促进一流大学的创建,中央政府决定,从自1998年起的中央本级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年增长1%的经费中,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以“2 X”模式实施“985工程”。
至此,在“211工程”基础上,向着更高的奋斗目标前进的“985工程”正式启动。中国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