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360高考网主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新闻 > 文章正文

1977 恢复高考那一年的记忆

时间:2012-01-09 15: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30年前借书证。  30年前合影。  30年后合影。  他们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570万人中的一份子,他们更是21:1的录取比例中那幸运的27万人中的一份子;  他们是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后的第一代

  30年前借书证。

  30年前合影。

  30年后合影。

  他们是1977年参加高考的570万人中的一份子,他们更是21:1的录取比例中那幸运的27万人中的一份子;

  他们是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这一代被称为“思考的一代”;

  毕业30年后的今天,他们仍然笃信:知识改变命运。

  2012年1月1日,西北师大中文系77级乙班同学毕业30周年联谊会暨《我们这一代》新书首发仪式在冬日的金城举行。就像30多年前的1977年,他们从四面八方涌进了甘肃师范大学一样,这一天,他们再一次从四面八方而来,不同的只是朱颜已改。

  这不仅仅只是一次简单的同学聚会,它应该是一次集体记忆对一个时代的拼接和复原,30年来,这些人以及更多的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个人命运累积成一个国家命运,他们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命运转机

  1977年8月从同学口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16岁的张先堂正在干临时工当泥瓦匠,此时他高中毕业也就两个多月。

  比张先堂小一岁的解志熙此时正在环县读高二。几个月后,张先堂和解志熙成了甘肃师范大学(即现在的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乙班的同学,16岁的解志熙是班上年龄最小的。现在的解志熙和张先堂已成了大学者,解志熙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而身为研究员的张先堂也是敦煌研究院科研处的处长。

  和等了高考11年的王恩绒相比,张先堂他们就算是运气好得很了。王恩绒是典型的“老三届”,1966年高中毕业的她就在掐指算还有10天就要参加高考的时候,突然听广播里讲,废除考试制度,推荐或选拔相结合上大学。“当时我们被通知先留在学校闹革命,等待推荐选拔上大学,当时,我们还抱着一线希望,可是后来,‘文革’演变成了派别斗争,以至文批武斗,打得一塌糊涂,学校早已停课,人人自顾不暇,谁还有心管我们上大学的事?直到1968年才通知我们这些学生各自回家,等待日后的推荐选拔。”30年后,在记录西北师大中文系1977级乙班同学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的这本《我们这一代》书中,王恩绒将让自己等待了11年的这一次高考视为是一次“迟到”——1978年3月走进大学校门时,王恩绒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比她的同学解志熙整整大了16岁。

  大学毕业后,王恩绒在白银公司一中当老师,现已退休。王恩绒的同学、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办公室主任武志元,那一年是从“苦甲天下”的会宁考来的,填报志愿的时候,既不知道怎么报志愿又不知道什么专业好的他,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吃饱白面馒头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所以,我在第二志愿中还填了某某煤炭工业学校,因为从小有个印象,就是煤矿的馒头真大啊!”

  “迟到”的1977年高考,让如张先堂、解志熙、王恩绒、马国昌、王桂芝一样的很多人,从农民、工人、知青、公社干部、大队文书、兽医、应届高中生变成了大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幸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那些当年无缘入学的同龄人相比,高考为他们这些人打开的是各自个人命运的上升通道,今天的他们多数已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分子甚至领军人物。

  管卫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整个兰州维尼纶厂都轰动了,“谁能想到一个学徒工居然考上了大学?”管卫中自己似乎也不敢相信他真的考上大学了,在还是初中生时他就是个连入团都不可能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1978年那一年春天,管卫中是带着“出身不好”的历史标签踏进甘肃师范大学的校门的。

  大学将会带给他什么?这是管卫中不知道的,也是从长津电缆厂走出来的栾行健所不知的……

  被启蒙者

  那是一个理想与精神复苏的时期。

  栾行健的“爱情”也就在他的那一首《雪花》中复苏了——

  雪花儿,雪花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12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