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门槛”从未放松 异地高考面临四大拦路虎(2)
“计划录取制度与各地的教育不均衡相互作用,高考录取指标充足的地区,出于地方利益,强烈反对外来人口瓜分利益。”熊丙奇说。 户籍“门槛”从未放松 城市的发展在得益于外来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的同时,城市的
“计划录取制度与各地的教育不均衡相互作用,高考录取指标充足的地区,出于地方利益,强烈反对外来人口瓜分利益。”熊丙奇说。
户籍“门槛”从未放松
城市的发展在得益于外来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的同时,城市的规划者、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应该有责任把外来人口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纳入当地发展的规划而逐步加以保障
2011年12月7日,有消息称“青海首先全面试水异地高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据报道,11月14日,青海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考报名录取条件补充规定(暂行)》的文件,被视为全国第一份异地高考实施方案。
法治周末记者致电青海省教育厅,该厅直属考试管理中心宣传部负责人王正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青海异地高考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他们从未说过“没有户口能在青海报名参加高考”。该政策限制的是“高考移民”。
按照青海省的政策,凡是从外省到青海省从事工商经营、个体私营者的子女在青海省报考省内外普通大中专院校,必须具备户籍条件: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及考生本人户口一并迁入青海省满五年。
针对异地高考的“拦路虎”———户籍问题,2011年10月29日,由20多位常住北京的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网络上公布,其主要建议就是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常住地等标准,而不是户籍来认定。
此前几天,包含学者在内的15名人士联名向国务院递交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高考的户籍限制,源于2005年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通知》。为了治理当时颇为严重的“高考移民”问题,该份文件确立了高考“学籍、户籍”双认定原则,即高考报名以考生户籍为主,并要求其在本地区高中就读一定学习年限。
这样的规定导致大量无本地户籍的移民子女无法在自己生活、学习多年的城市参加高考。据统计,仅北京就有40多万名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孩子读到初中或高中只能回户籍地就读。
2010年7月起,万余名在京外地学生家长联合签名,呼吁打破高考户籍障碍,呼唤非京籍考生的在京高考权。
与此同时,“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要求,也被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随后,教育部确定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三地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在上述三地未能获得突破的情况下,2011年7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内部公布了一份《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该方案了解到:“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此后的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持湖北省的高中毕业证,也可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
但是,湖北省考试院人士对媒体表示:“改革方案尚处在讨论阶段,还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审批”。
“问题难以解决,客观上受是城市资源限制,主观上是大城市多年来享用外来人口之利,却利用户籍手段回避为其提供公共服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说。
李奇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城市的发展在得益于外来人口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的同时,城市的规划者、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应该有责任把外来人口及其子女的受教育权纳入当地发展的规划而逐步加以保障。
政策没有调研数据支撑(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