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即将展开 高校自主招生如何准备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22所高校试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在9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中,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一元化的格局,在本市形成了由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进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多校参与的“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22所高校试水“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在9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中,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考一元化的格局,在本市形成了由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进行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多校参与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和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一格局随着近年来高校联盟的崛起,又达到了新的高峰。近年来,“北约”、“华约”、“同盟”各自以“常春藤”模式开展自主招生联考,一份试卷成绩能获多所学校认可,由此,自主招生已由最初的“试水”,成为考生进入名校的重要途径之一。
11月已至,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的“大战”即将展开,考生如何在各类自主招生中理性地找到坐标?为自己在这场考试中赢得砝码要做哪些前期准备?
选择院校:
了解学校与自己
作为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社团“云聚社”的前任社长、复旦“改革试验”的过来人——生物环境工程专业的许冰清惊讶于各种“联盟”的发展速度,“‘华约’‘北约’‘同盟’接踵而至,涉及20多所国内顶尖高校”,许冰清觉得,考生正面临“一个甜蜜的选择”。
这个甜蜜的选择,对更多迷茫的考生来说,却更像个甜蜜的烦恼:今天去复旦,明天到上海交大,下周则去同济大学考试,这在每年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已司空见惯。
记得在2010年“华约”联考现场,一名陪考家长等候到晚上八点,在这之后的两周里,他与孩子还有几场自主招生需要参加。这名家长表示:“自主招生参加越多,机会越多,对我们来说只有奋力一搏。”
原本许冰清也这么以为,但经历过自主招生后,她的想法有了改变。在她看来,自主招生并非升入大学的唯一渠道,如果场场参加,场场落空,花费了精力又得不偿失。“在自主招生‘百花齐放’下,学生认清方向,了解自身水平非常关键”。
认清方向是指考生需对学校了解更多。“比如复旦与上海交大,虽同时进行预录取改革试验,但其内涵绝不相同。”
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所以人文见长的高校,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复旦校友李泓冰曾经将其诠释为:“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
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从建校伊始,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被誉为“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在该校前任校长谢绳武眼中,“上海交大学生的特点是务实,讲究严谨,能与人比较融洽地相处”。基于这些办学理念的差异,学生不妨在选择前先想想:我更喜欢哪所学校?
而了解自身水平,则更方便解决一个问题:“我更适合哪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
举例来说,复旦大学“千分考”包含10门功课,强调综合能力,注重知识积累;上海交大的AAA测试则更接近竞赛题,题型开放,考验考生的思维灵活度;同济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的数理难度甚高,物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的“光电效应”“光的角度的计算”以及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都会涉及,计算起来非常复杂;华东师范大学的笔试则在文科上下了功夫,答题时更像写篇小文章。
由此可见,不同的高校,其办学宗旨,培养方向都各不相同,如果考生要尝试参加每所学校的自主招生,那结果必然是疲于奔命,得不偿失。
因此,深入了解不同高校的文化,把握其培养特色,才是理性参加自主招生的态度。比如,复旦大学喜欢通才,那么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一试;喜爱文学,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则可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作为考生,一定要善于把握形势,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
有报考自主招生意向的考生,不妨多登录院校的招生网站,了解其自主招生形式、考试科目、对考生的要求,从中挑选一到两所与自身气质相符、有认同感的院校,以之为目标不断努力,为参加其自主招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