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推荐制”看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2)
中国的高考改革每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确看不出一点点进步来。我们常常提出一些疑问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总是与世界优秀高校差距那么大?你只要看看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堆积起来的顶级高校的短浅的眼光也就明白
中国的高考改革每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确看不出一点点进步来。我们常常提出一些疑问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总是与世界优秀高校差距那么大?你只要看看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堆积起来的顶级高校的短浅的眼光也就明白一二了。顶级高校在招生问题上只能看到并十分在乎就是另一所顶级高校会“圈定”了多少人才。而且这可是一个顶级高校的“新百年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呀!“看得远,才能走得远”。一百年的计划却只看到了这么一点点远!顶级高校的眼界如此,就更别说其它高校了。
虽然顶级高校的眼光如此短浅,但是我们看到这几年,中国学生的的眼光已经开始看得更远。近的有港台名校,远的更有欧美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以前只有赴海外读研的大学毕业生关注这些世界名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高中生放弃在中国高考,直接选择国外高校就读。北大和清华如果还对这种趋势视而不见,只热衷于互相争夺,与世界名校的差距只能越拉越远。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代表中国教育的眼界。这不,又传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也要效仿北大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了。
最近看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新浪微博上针对#大学名校选中学名校公平吗?#的讨论中发表了一些评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晨雾归纳转抄如下与大家分享: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自主选拔“新百年计划”中面向指定中学实施的“领军计划”,敲定一批中学名单。清华在山东确定的10所中学中,有7所与日前北大公布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重合,媒体说,这也意味着两校针对优质生源的竞争进一步升级。难道大学选材范围该如此?
10月25日
中学优秀人才就一定出在名校吗?大学把自己的选拔人才限定在名牌中学,这也是一种歧视,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学是不公平的竞争。这种“门当户对”的做法,其实也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更大空间。我建议,大学应该敞开大门,敞开胸怀,允许所有的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自己推荐人才。
10月25日
人对了,什么都对了。我们大学缺乏对于人才的研究,只知道按照分数,按照成绩,表明上看是“公平”了,其实是一种平庸,一种逃避。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师,也要有一流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另外一个方面,其实是高徒出名师。大学是如此,选拔干部其实也是如此。
10月25日
有人说,如果不限定学校,自由推荐,这样做工作量多大?如果我们知道国外大学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优秀学生,就可以理解了。中国的任何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向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投寄档案,而且一般都不会石沉大海,人家为什么能够做到呢?
10月25日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说,我也不赞成把自主招生的特权仅仅给名牌大学,大学与大学应该平等竞争,我们大学的竞争是不平等的,被贴上了“211”、“985”标签的学校,就高人一等,连毕业生也享受了特别的待遇。名牌大学利用自己享有的“自主招生”特权,更加扩大了这样的不平等。
10月25日
朱永新批评得很尖锐,讲得很对。什么时候清华和北大能意识到参加全球招生市场上的竞争,他们走向世界就有希望了。
最后也为这两所中国顶级名校说两句公道话。他们的作为有一些也是出于不得已的。中国高考受到各方面的制约也很大,设想一下,他们如果也想像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那样面向全球自主招生,补充说明一下,那是指的真正的自主招生,分数不是唯一的依据,招谁,不招谁学校完全说了算。这有可能吗?至少目前还不可能。也看不到什么时候可能。2010年《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中所谈到的“高考 面试”的录取改革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思路了,公众担心的高校的公信力问题又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事实证明,公众的担心绝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高考改革就是这样的,在任何方面想向前迈动一步是非常艰难的 – 错综复杂的环节一环套一环,谁都别想动一动。南方科大的遭遇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