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校“推荐制”看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
10月24日清华大学2012“新百年计划”中具有“领军计划”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公布,该名单上共有221所中学名校,与北京大学具有校长推荐资格的高中学校数量211所相差不大。虽然获得向清华推荐资格的中学比北大多10所
10月24日清华大学2012“新百年计划”中具有“领军计划”推荐资格的中学名单公布,该名单上共有221所中学名校,与北京大学具有校长推荐资格的高中学校数量211所相差不大。虽然获得向清华推荐资格的中学比北大多10所,但推荐名额总数却比北大少了两人。因此两份名单可以说是彼此彼此吧。值得注意的是,两份推荐名单中有超过150所中学相同,约占中学总数的70%左右。这就是说两所大学名校都同时“圈定”了几乎相同的全国各省市的中学名校。
清华大学招办有关负责人对这个现象给出的解释是,虽然清华并未比对过两校推荐名单,但出现雷同学校很正常,因为对优质中学的评估大家比较一致。(10月25日北京日报)
那么,我们要不要担心这种大学名校“圈定”中学名校的做法是否会影响普通中学优秀生上名校的机会?因为那些普通中学没有分到任何名额。这个问题,晨雾认为,表面看,是会影响的,但是从实质上看,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忽略不计。为什么这样说?你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这200多所被清华北大“圈定”的学校每年都有多少考生凭裸分实力就能考入清华北大就会得出答案:大部分被圈定的中学分到的名额只有一个,各中学为保证推荐命中率以及自己的“信誉”,肯定会推荐最优秀的学生,被推荐的学生基本上都属于即便不推荐也能考上清华或北大的学生。因此无论有没有这个推荐制,这些被推荐学生基本上属于“板上钉钉”上清华北大的,基本不会对普通中学的优秀学生考北大清华造成影响。
谈到这里,大家应当能看出问题所在了 – 把一些基本上属于“板上钉钉”能上清华北大的优秀学生,增加一道“推荐”的手续后送到清华北大。那这个推荐还有什么意义?您说得对。站在公众的角度,站在考生和家长的角度看,站在全国宏观的人才选拔角度看,北大和清华的“推荐制”真的是毫无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分别站在北大,或者站在清华的角度看,就不能说无意义了。这要从两年前说起。
在2009年高考之前,两所顶级名校都没有什么“推荐制”。他们之间提前“掐尖”竞争都是通过常规的自主招生来进行。2010年北大率先出招,试验性地推出当时备受争议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相当于提前“圈定”了一批最优秀学生,而清华在当年只是搞了一个“五校联合自主招生”(这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华约”的联盟);2011年北大继续完善其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圈定”优秀学生,同时成立“北约”与“华约”抗衡,清华可以说是“忍”了一年。到了2012年高考,也就是现在已经开始的自主招生“掐尖”争夺,清华终于不得不效仿北大也搞出所谓的“新百年计划 – 领军计划”,其实就是提前“圈定”优秀学生。如果清华不这样做,岂不“输在起跑线上”了?看出来了吧,两所顶级名校谁不这样做谁“吃亏”。谁做了,就相当于谁先占了“先机”。因此两所顶级名校各自推出的“推荐制”对其各自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让全国的顶级中学把优秀学生向其“拱手相送”;另一方面让社会看来他们看似都在为高考改革做出了贡献,总归是玩出了点花花点子来。真可谓名利双收。
说到这里,晨雾想告诉大家的是,看出了两所顶级高校“推荐制”的实质是他们之间的争夺,我们就要明白,无论他们怎样宣传,无论媒体怎样炒作,无论公众怎样争议,顶级高校的“推荐制”与我们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无关,或者说关系非常小。如果我们孩子是清北层次的的学生,又同时在这些被推荐中学就读,争取一个推荐机会是实惠的(当然也是很难的)。如果我们的孩子虽是清北层次的学生,但是没在这些被推荐中学,也不值得有什么懊恼,更不要为“不公平”生气。晨雾前面已经分析过,那些能被推荐的学生都是凭实力就能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对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层次排名低于你的学生如果因为什么优惠上了清华北大才值得你叹息“不公平”。即便这样,你要做的也不是叹息,而是去积极争取获得清北的自主招生选拔资格。如果您的孩子不属于清华北大层次的,大可不必关注两所顶级高校的‘推荐制“。扎扎实实搞好孩子的学习,为孩子做好定位选择高考志愿,同时适当关注一下其它高校的自主招生有什么动作,那才是我们大多数考生家长要做的。(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