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真空期:解读考生应该何去何从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微博上某位网友的一番话听起来颇有些酸楚。
高考结束了,马上又将会有这么一群孩子,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去聚餐,通宵上网,旅行,KTV,闲逛,狂欢……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殊不知,你们离开的,就是天堂。”微博上某位网友的一番话听起来颇有些酸楚。也有网友说:“高考后,我没了目标,没了动力,甚至没了自己。怎么找回自己?”卸下了镣铐,迎来的却是“不能承受之轻”。6月到9月,近三个月时间很可能成为很多高考学生的“真空期”。
高考过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小戚感觉“生活一下不一样了,变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谈不上‘解脱’,但心里确实没什么压力了。”和她的师兄师姐一样,高考后这段时间里她的生活也被一些同学聚会包围着。“假期里我会学开车,继续写我那没完成的小说,还想好好逛逛北京城。”小戚说高考后没有老师押着做卷子复习,感觉有点儿空虚,这也算高考后的一种“症状”吧。
案例一 “平静”地等待高考结果
今年69岁的岳春生经历了1961年的高考,谈及那个时代的高考,他认为关键词就是“平静”。“高考的时候我拿了两支笔平平静静地就去考试了,考完之后就是平静地等待,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风气。”岳春生回忆说,“我们的学习生活一点都不紧张,对高考也不像现在这样重视。那时工农兵很吃香,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很高,上大学并不是升官发财的重要途径。”
岳春生是7月中旬参加的高考,文科不错的他报考了北大中文系。高考过后,他将自己的生活概括为“搞文体、读书报、做家务、访同学、报师恩”:到先农坛、天安门去踢足球,花几分钱去看场电影;那时不兴请客吃饭,他就去找老师、同学聊天;家里开着小作坊,他知道父母辛苦,就去帮忙。可以说,他高考之后的生活“很充实,肩负的责任感也很强”。
8月中旬发榜,岳春生没能如愿考上北大,而是被分配到了北京师专。“心里虽起波澜,也平静地接受了。我当时就憋着劲儿,等大学以后再说。后来我就开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当老师也要当好。”
1976年,岳春生开始在一七一中学任高中教师,直到2002年退休。他还参加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高考监考和阅卷。在岳春生印象里,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高考和五六十年代还很像,之后社会对高考才逐渐重视起来。“学校开始抓升学率了,许多考生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人生轨迹。到90年代,学生就要早晨7点来学校,晚上也有了自习,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慢慢就发展成了今天的态势,很多学生考后开始发泄。”
案例二在“苦海”中期待跃入“龙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来自河北农村,他就是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文革’之前,我们村就走出过一个大学生。1982年高考后,我成了村里当年唯一的大学生。”
李山回忆,高考后他不像现在的考生可以放松一下,那时是农忙时节,他要帮着家里干农活。“高考完第一天还没什么,第二天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了。一边干农活一边算着自己的分数。那时农村的生活真的挺让人绝望的,农村的孩子都想离开。我们参加高考就是‘鲤鱼跳龙门’,跳上去就成‘龙’,跳不上去还得在农村干活儿。我记得那时在棉花地里打农药,棉花有一人多高,根本透不过气来,非常难受。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哥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以后就不用在农村干这些农活了。’我临走前还在打草、养牲口。”
李山直到现在都觉得最痛苦的就是高考那段时期。一开始他还安慰自己,万一落榜可以养猪致富,接到通知书后,这种想法早就抛到脑后了。
与李山相同,原来家在农村的张爱民在1998年高考之后一边帮家里收麦子,一边等通知。直到上大学前,他一直都在老家干农活。对于上大学,那时的他并没有什么规划,“只是觉得兴奋,终于可以脱离苦海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