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大学毕业生就业瓶颈 力促人才价值实现
今年初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全国将有660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
今年初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今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全国将有660万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3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总量压力有增无减,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如此严峻形势之下,“两旺两难”的困局似乎仍无法有效破解:以IT、微电子、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资本需求旺盛,但很多企业苦于“人才荒”,而众多手持各类文凭和证书的大学毕业生,渴求走出校门后获得理想的工作,却总徘徊在职场之外,难以实现顺利就业。
其实,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瓶颈在于:第一,大学毕业生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知识、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企业用人标准。其次,目前就业环境下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心态普遍不是很好。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通过怎样的大学教育能够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从而让毕业生拥有职业竞争力,成为受企业青睐的专业人才,从容地接过企业伸出的“橄榄枝”?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位于国家示范性软件基地——大连软件园一所颇具IT专业特色的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校企合作助力学生优质就业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据学院教学部门负责人介绍,学院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面向就业市场需求,开设企业定制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目前,已为多个IT企业开设定制班,如“惠普班”、“东软班”、“阿尔派班”等。而部分专业的“顶岗实习”也使很多学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学生在校时就走进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不仅直接就业,还可能因为在企业工作期间表现出色而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与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培养SAP人才为例: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简称“信管系”)通过专业教学保证学生对SAP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借助合作企业提供的SAP演练系统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而企业方则在该专业学生三年级课程结束时选拔其中的佼佼者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一年的实战,使实习学生在成为公司正式员工之前,就具备一名专业SAP顾问应有的素质和能力,并接受公司企业文化的熏陶,顺利完成从实习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自双方开启这种人才培养合作以来,参加培训计划的信管系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均与北京东软慧聚公司顺利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公司的一员。而第一届的8名毕业生,更是在经过一年的学习深造及顶岗实习两年的项目实施历练后,顺利成长为行业内独挡一面的合格顾问。
张川是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信管系2008级毕业生,大三被外派到北京东软慧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在北京东软慧聚担任SAP应用顾问,他的大部分同事,很多都毕业于名校。张川说:“如果你希望在某个行业发展而现在校企合作又恰好有接触这个行业的机会,外派进入到这个公司提前实习,可以说你已经赢在起跑线上。学院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我能更早地接触到企业实际运作与社会环境,更早地积累本行业知识技能与经验。”
近几年,与信管系有此类人才培养合作的企业有数十家。“定制班和顶岗实习的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的‘职商’——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更早接触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培养职场技能,而这些正是企业最看重的用人标准。如果能让更多的企业提前参与到学生培养中,那学校就可以更好地按照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而这样的毕业生会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说。
职业辅导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影响就业的因素,除了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最关键的往往是就业心态。让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也是学院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良好的就业心态,首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不会在求职时迷茫。”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部部长司岩说,“学院的各个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就特别安排专业引导课程和入学教育课程,学生因为在学习专业之初就明白专业的内容、将来对口工作的性质、职业素质的要求和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