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高三学生自杀悲剧引发的思考(2)
但是,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选择似乎像是赌博:“他只想考中国传媒,其他学校全都不考虑,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妈妈让小约也参加了吉林大学的艺考,“总得有个垫底的。” 从备战艺考到参加艺考,小约就像上
但是,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选择似乎像是赌博:“他只想考中国传媒,其他学校全都不考虑,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妈妈让小约也参加了吉林大学的艺考,“总得有个垫底的。”
从备战艺考到参加艺考,小约就像上满了发条,一直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妈妈回忆,从2月13日正式考试到2月24日结束中传媒的三试,小约似乎很少睡觉。“每天我睡的时候他都还没睡,夜里醒来迷迷糊糊地看到他还在鼓捣,早上也是他把我叫醒,我真不知道这些天他到底睡觉了没有。”
到现在为止,小约妈妈一直都在深深地自责,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一直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责怪艺考结束后儿子想休息一天自己却只让他睡了半天就把他轰去了学校、责怪自己没能意识到孩子是在走独木桥、责怪自己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到了高中又扼杀他的兴趣、责怪儿子上高中后自己就很少跟他聊天、责怪自己对孩子一直期望太高、责怪自己要求儿子“一定要出类拔萃”……
孩子内化的压力是一个无法看清的心灵黑洞
其实小约妈妈并没有给小约太大的压力,他们夫妇对小约的期望其他家长也会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呢?但是,为什么悲剧偏偏发生在小约身上呢?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孙云晓介绍,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被动阶段,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遵从,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第二个是主动阶段,这时人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认同,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第三个是自动阶段,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行为的动力来自自己。
当到了自动阶段,孩子把承受这些压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成自己必须、应该做好的事情。“这个力量是巨大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大家眼里的“好孩子”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外部的压力内化,当他们做得不够好时,他们更加不原谅自己,他们对自己更加不宽容。
孙云晓至今也无法忘怀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
这对父母想了又想,他们从来没有跟孩子说过考不好还要花10万元钱的事。只是跟邻居议论过:×××是花钱上的中学,六年下来差不多得花10万元。谁知道这个无心的闲聊却让孩子认真了。
“你要知道,什么叫童年恐慌啊。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而这种恐慌正在越来越厉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弥漫着。”孙云晓说,这么巨大的恐慌和压力被孩子内化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呀!“同时,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暴风骤雨’的时代,他们容易偏执、容易走极端。”
“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成功而不是幸福,”孙云晓说,虽然父母、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时候并没有直接把压力抛给孩子,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有选择地给孩子呈现信息: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成功的,却没有告诉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即使摆个小摊仍然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常常吓唬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父母就要付出更多辛苦,却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辛苦是爸爸、妈妈能承受的;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辜负了老师和父母,却没有告诉他们努力的过程更重要,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这样的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为了激励孩子,我们在孩子面前铺开了一条没有退路、没有出口的道路。
于是,从小到大,孩子们默默地毫无选择地内化着周围强大的要求和压力,而大人们往往对此浑然不知,也就无从感受这种内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它成为一个心灵的黑洞,正在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孙云晓说。(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