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清华大学文科取消复建发展过程(5)
已故的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很早就开始整理、总结清华传统和精神,梳理清华人文学科的历史和使命。在这位清华文科复建的开拓者之一看来,精神层面老清华的文化特质,不仅体现在中西文化的会通,也体现在古今、文
已故的清华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很早就开始整理、总结清华传统和精神,梳理清华人文学科的历史和使命。在这位清华文科复建的开拓者之一看来,精神层面老清华的文化特质,不仅体现在中西文化的会通,也体现在古今、文理的会通。
自称在北大读书期间很少来清华的陈来,也开始研究清华国学院的历史。他注意到1926年清华毕业生献给母校的“人文日新”一词。这四个字来自《周易·彖传》的“观乎人文”和《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这位著名的哲学史学家忍不住说:“今天我们怎么来诠释这一广义的‘人文日新’呢?我以为,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和不断提升。”
他进一步将这句话与清华百年的发展联系起来:“科学精神在清华已经牢固树立,发展卓越,而在清华迈向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我们应当更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发展,使得清华‘人文日新’的面貌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加清晰!”
百年归去来兮
如今,尹鸿在清华园里再也不用担心被人误认为“船舶系”教授了。甚至于,在校医院看病和检查身体时,他和那些经常在媒体上就社会问题和现象发言的老师,都会被医生们认出来。尹鸿所在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早已跻身国内同类院系前五名。
坐在清华大学丙所里,李强则笑眯眯地谈起自己的跨学科研究。在1949年之前,这里是学校教务长的住所,旁边是校长所住的甲所和秘书长所住的乙所。他曾经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良镛教授共同进行了“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下一步,他还计划和经管学院进行合作。
他所领导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涉及到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全部文科学科门类,共有8系、4所、3中心和29个机构,共有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150人左右,业已跻身学界前列。
根据《科学技术管理》发布的中国大学2010年评估材料,清华文科已升至第6位。在英国UK-QS国际学科评估中,清华的社会科学2009年位居43位,艺术与人文科学名列53位。
从学校的整体格局来看,清华文科的建设与清华本身的发展早已紧密相连,按照前校长王大中的说法,即“没有一流的人文科学,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2000年,清华文科的日常管理机构“文科建设处”成立,引进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规划处处长任首任文科处处长。2006年,《清华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其中提出要“稳定持续地支持文科建设”。两年后,校长顾秉林强调,文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这些看得见的数据,文科对清华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滋养。“文科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文科本身会发酵。”刘东说,“更何况文科更是目的,而理科才是工具,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否则你教育得再好,他也可能替萨达姆服务。”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了?”刘东不禁畅想说,“就是忽然看见一个人走过来,你看他的面容和举手投足,有种君子之风,如果清华走出来的同学既有现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又有国学的气质和底蕴,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今后中国有价值的建设者。”
这当然也是百年来清华培养人才的目的。1911年成立之初的留美预备学校,那批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年轻留学生中,有闻一多、罗隆基和萨本栋等人。1925年成立大学部,1928年变为国立清华大学,北伐战争中、学生运动中,都有清华爱国青年的身影。后来以“科学救国”而著称的清华物理系,则培养出了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功勋者。
及至1952年院系调整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培养“红色工程师”的说法。蒋校长不只希望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希望“不管你们到什么地方,都要成为共产主义的播种者”。
多年后,当这所大学恢复文科时,首先考虑的依然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正如王大中所说的那样,清华要突破以往主要参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因为清华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国家对清华的期望,“远比MIT之于美国要高”。(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