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清华大学文科取消复建发展过程
身为影视传播学著名学者,尹鸿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别扭,在他的体检表格里,工作人员把院系一栏的“传播”填成了“船舶”;著名社会学教授李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所主持的讲座有可能不会特别火爆,之前还
身为影视传播学著名学者,尹鸿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别扭,在他的体检表格里,工作人员把院系一栏的“传播”填成了“船舶”;著名社会学教授李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所主持的讲座有可能不会特别火爆,之前还需要通过大幅海报、BBS等多渠道进行“预热”;作为著名宪法学学者,王振民为了给学生颁发证书,不得不“私刻公章”,还被人怀疑要干坏事,原因是他所在的法律系暂时没有公章。
前些年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这些故事,真实而尴尬。毕竟这所大学的文科传统中断了数十年之久,清华,在公众认知中变成了“以工科著称”。
1952年,清华经历了一场院系调整,文学院、法学院和理学院等院系陆续被调整到其他院校,从此由多院制的综合大学变成了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开始肩负起培养“红色工程师”的使命。
因此当这所大学开始恢复文科时,用得更多的词不是“建立”或“成立”,而是“继承”、“复建”和“香火传承”。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历史学家余英时在贺信中,甚至用“从劫灰中浴火重生”来形容。
4月24日,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这一百年中,最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发展为清华学堂,又壮大为清华大学。而她所身处的国家,经历了混乱、战争、新政权的成立,也发生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研究者称清华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实际上,清华文科传统的修复,也与这所大学在一个日益平衡和多元的社会中的定位息息相关。
在不久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宣布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这其中,“文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主管文科的副校长谢维和的话说,“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没有文科是不行的。”
离去
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是199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被引进到清华的。当时,由于新闻与传播学院尚未成立,他只能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院下属的传播系任教。临行前,有师大同事劝他:“清华是不错,但文科比我们差远了,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这番劝说并非毫无道理。作为当时主管文科的校领导,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至今还记得这样一组数据:根据《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发布的中国大学1995年评估材料,清华大学的文科排名仅为122位,不仅远远落后于其他综合性大学,也明显落后于一些理工类甚至纯工科院校。
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介绍说,自从院系调整后,清华的中文系、外文系、哲学系、政治系、经济系和社会学系都被并入其他学校,就连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超过18万册。
偌大的清华园,当时唯一与文科沾边的恐怕只有音乐室,以及图书馆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恢复文科,困难可想而知。李强现在的身份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但他记得,2000年社会学系建立之初,只有8个编制的指标。
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也回忆道,1994年法律系招收第一个研究生的时候,连硕士点还没有,“我都害怕办不下去了”。
如今,王院长坐在“明理楼”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这座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大楼,始建于1997年,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定名。这让清华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独立办公大楼的法学院,也成为第一个拥有独立的法律图书馆的法学院。
更让王振民津津乐道的是布置在走廊上的“法学院历史”。在这些紫色边框装饰的展板上,既有国际法大家王铁崖,也有最高人民法院前任副院长端木正,还有在1945年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的蒋廷黻,以及参与二战后“东京审判”的梅汝璈等。他们与清华大学法学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照王振民的说法,清华的法学教育基本是与这所学校同步成长的。在清华还是留美预备学校的年代,大约有2.2%的留学生攻读法律。及至1929年清华大学法学院正式成立,第一任院长即为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当时的法学院,除了法理学系、政治学系,还有经济学系和社会学系,包括钱端升、张奚若、程树德等许多知名学者皆出自清华法学院门下。(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