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纵谈高教改革之困 “南科”绝非“一梦”
朱清时院士纵谈高等教育改革之困 冬日的深圳,侵袭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寒潮对这里并没有太大影响,黄昏的空气中竟有丝丝暖意。 坐在深圳四川宾馆的茶座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一脸笑容,并没有想象中那样
朱清时院士纵谈高等教育改革之困
冬日的深圳,侵袭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寒潮对这里并没有太大影响,黄昏的空气中竟有丝丝暖意。
坐在深圳四川宾馆的茶座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一脸笑容,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疲惫。12月30日,南科大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报名工作就要告一段落了。超乎意料的火爆,让这位一年多来辛苦奔波、到处碰壁的校长不由生出几分欣慰。
就在一个多星期前,筹办三年的南科大正式宣布启动首期教改实验班,面向高三理科生自主招生,自发文凭。朱清时发出公开信,宣称这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
朱清时喜欢用《易经》中的困卦来形容自己当前的境遇。然而,“困”更意味着突破的珍贵,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其实,从“钱学森之问”到“朱清时之困”,更是一种颇值期待的努力。
毕竟,终于走出了这一步……
对南科大,朱清时早已“不惑”。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
在公开信中,初中时代就喜欢诗歌的朱清时,用充满感性的文字写道,南科大是“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教改革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更是香港科大和许多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
但是,这毕竟是一艘已经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了多年的航船。稍微的调整和突破,都必然会带来超乎想象的关注。
争议总是难免的。很多人说,南科大真是在做“南科一梦”。可朱清时很坚定,他说,这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代人的梦想。
新安晚报:朱校长,目前社会对于南科大最多的争议在于学生毕业没有学位,如果试验失败了,那几百名学生的未来怎么办?
朱清时:高校自己授学位是个必然的趋势。全世界的高校都是自己在授学位,只有我们是国家授予学位,就是“吃大锅饭”。“大锅饭”必须要打破,否则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动力去把教学搞好,他只要去公关,把这些授予权要到手就可以了。只有像南科大一样“背水一战”,学校搞不好就完蛋,学生就不来考你,社会就不承认你,这样才能焕发学校的活力。
当然,担心也是自然的,因为大家还没有习惯,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好处,我并不担心。而且我希望中国的高校都来“背水一战”,都走上这样的路,那我们的高校就有活力了。
新安晚报:现在也有一种乐观的说法,南科大自授学位,南科大学生未来去国外高校可能比较多,目前有哪些国外的高校已经达成协议?
朱清时:这个还没有谈好,所以不能说。和很多所学校都在谈,都是很好的学校。
新安晚报:目前加盟的几位教授和院士均表示,南科大全新的教育理念吸引着他们,朱校长本人的个人魅力也是他们前往的重要因素。但外界总有一种担心,一旦您任期满了,南科大没有这些高端的师资,创新之路还能否坚持下去?
朱清时(笑):这个问题我不担心。我任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南科大引入一个自己不断上升的轨道,为此我要做两个方面的事。第一就是要吸引和引进一批业务骨干,教授治校总得要有这样的教授。第二就是建立法制法规制度,让以后的人遵循这些制度依法制校,深圳市也在给我们立法。即使将来我离开了,学校也会依照这个制度很好地发展下去。
陈应天教授他们事实上也不是长期的授课,他们的任务是帮助我设计好课,然后负责找这个课所在领域里符合我们教学理念的教师来维持这个课程的开展,每个课有3、4个人。
对于南科大的建设,一方面是引进业务骨干,这些都将由院士团队共同完成,我们的招聘也在一直进行。
新安晚报:您在那封公开信的开头就提到了“钱学森之问”,那么南科大的改革之路,是您在用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朱清时:是的。我们学校很小,但是如果把中国高教的活力激发出来了,那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出来了。(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