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荒”:高等教育改革良机
“生源荒”重灾区的民办高校在北京站设摊,打起生源争夺战。(新华社资料图片) 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资源获得问题。高等教育需要持续地从政府、学生和社会渠道获得办学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高校在
“生源荒”重灾区的民办高校在北京站设摊,打起生源争夺战。(新华社资料图片)
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资源获得问题。高等教育需要持续地从政府、学生和社会渠道获得办学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高校在面临“生源荒”时可以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阎凤桥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可持续性问题,即要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不会因为环境和资源约束、需求不足等问题而出现“增长的极限”。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也存在着类似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高等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保证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作用关系会长期有效地存在,并能够持续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
自然地,当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而处于精英阶段时,高等教育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可以从众多申请者中进行挑选,一般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问题。但是,当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阶段(毛入学率为15%~50%)甚至普及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时,从理论上讲,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需求空间将会压缩,总体将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生源荒”的问题将有可能出现。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这些国家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生源问题,它们是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呢?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可持续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经验一:超越传统学龄人口
首先,超越传统学龄人口(18岁~22岁)的局限,将招生对象从传统学生人群扩大到非传统学生人群,比如少数族裔、女性、年龄超过22岁以上的成人群体、在职工作人员和残疾人,这样就扩大了接受教育人群的范围。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会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学生下班之后进行,为有婴儿的成人学生设立托儿所,延长学制或实行弹性学制,为残疾学生设置特殊的服务设施等。普及阶段与精英阶段的教育场景大相径庭。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断提高学生构成的多样化程度,扩大各个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改善社会公平状况。同时,终身教育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被建立起来的。
经验二:将市场由国内拓展到国际
其次,将过去主要面向国内学生的国内高等教育市场扩大到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国际市场,通过吸引留学(微博)生或者高等教育输出,迫使高等教育“产业化”,从而解决国内高等教育需求不足的问题。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就是这种情况。“关贸总协定”将此纳入国际贸易范围,要求入世成员国开放其高等教育市场。无疑,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先发优势,会加剧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中出现生源危机的几率,但是也迫使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经验三: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分化
第三,高等教育系统只有通过分化才能兼顾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使命。相反,同质性的高等教育系统将会出现失序的问题。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对此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分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例如,美国通过发展社区学院扩大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部分私立大学这些办学形式则仍然保持着精英教育的特征。日本的情况也是一样,短期大学履行着民主化的使命,而国立大学则继续承担精英教育的使命。相反,那些没有实现有效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如意大利和瑞典,则由于处理不好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出现失序。在分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中,那些处于底层的高校常常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容易受到生源变动的影响,会出现学校倒闭的现象。在市场体系下,学校倒闭不仅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还具有“劣汰”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