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培养质量存“两大硬伤” 使命如何担当?
●国防生是后备军官,但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能后备 ●签约高校虽非军营,但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却在此奠基 ●使命如何担当?根基如何夯
●国防生是后备军官,但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能后备
●签约高校虽非军营,但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却在此奠基
●使命如何担当?根基如何夯实?
南京军区携手11所签约高校共同探路 国防生在这里塑形转身
写在前面的话
国防生,我军干部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
10年前,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这是新世纪我军干部培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养部队生长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军民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的崭新探索,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
然而,10年来的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毕业国防生素质参差不齐,各方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褒贬不一。
国防生培养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运行机制存在哪些不完善?南京军区携手11所地方签约高校建立国防生军政素质培育协作区的探索与实践正是由此发端。他们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的协作培育平台被誉为华东模式,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广泛关注。
●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对于国防生培养而言,强化军政素质是锻造合格带兵人的基础工程
国防生培养质量的两大硬伤,令人堪忧
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一位领导记忆犹新:走马上任第一天,他就接到了7个要求解除国防生培养协议的电话,有国防生自己打退堂鼓的,也有部队强烈要求退人的。
国防生培养被誉为朝阳工程,缘何有这么多太阳黑子?对此,干部部门联合11所签约高校深入调研,13个调研组、60个调研课题、23000份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出炉,直指国防生的两大硬伤。
硬伤一:爱军习武的使命感不强。
如果把我分配到这个范围之外,我就不去报到!华东理工大学国防生毕业分配摸底时,国防生小曹拿出一张地图,以自己家乡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划了一个圈。
分配半径折射出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个人追求的多元取向。一纸约定不代表一生坚定,在校期间国防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的关键阶段,配套教育若跟不上,难保国防生价值观发生偏移。驻华东理工大学选培办刘主任说。
硬伤二:第一任职能力基础偏弱。
某校80名大四国防生到部队当兵锻炼,正赶上集团军抽考基础理论知识。同答一份试卷,结果国防生平均比基层官兵低了28分。
一次入伍集训,某团对刚刚毕业不久的3名国防生进行体能技能摸底测试。5公里武装越野、实弹射击、400米障碍勉强及格,战场救护课目全部哑火
课题组对已毕业的376名国防生跟踪调查发现:军事素质短板成为制约他们在基层发展的最大瓶颈。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国防生培养就是要为部队输送优质钢,必须品学兼优、军政兼通
人才高铁跑不快,源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防生培养好比一条新建的高铁,方向没错,只是在行进过程中,这趟机车配套设施还
不完备,因而跑不快、跑不稳。针对国防生培养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形象地解释道。
教育界常言: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才为上品。签约高校没有健全的政工队伍,导致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薄弱。调查统计:作战连队,普通官兵和思想骨干的比例是3∶1;军队院校,普通学员和思想骨干及政工教员的比例是4.5∶1;而国防生,这一比例高达300∶1,有的辅导员连所带国防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说到教材,大家都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部虽然颁布了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可没有明确军政训练标准和内容,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只能自行备课施教,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