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高考招生体制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经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历练,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考应急管
经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历练,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考应急管理机制。图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四川灾区最大考场都江堰中学考点的高考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考生乐观积极应考。 CFP供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数量变化
大事记
招生制度变迁
1949年,各校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
1952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作出全国统一高考招生的规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停止招生。
1970年,中央确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和招生制度。
1983年,开始在部分中央部委所属行业院校中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
1984年,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
198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自费生,形成了招生的双轨制。
1996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学费开始增加,随着2000年师范类院校和专业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
1999年,中央作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拉开高校扩招序幕,当年招生增幅达47.4%。
2003年,教育部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
2003年,全国22所高水平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高考内容改革
1949年,各校自主命题考试,考生自由报名参加。
1950年1965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分文科和理科两类。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分文理科参加高考。
1985年,开始引入标准化考试,1989年在全国推广标准化考试。
1991年,云南、海南、湖南3省试行在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
1995年,高考试行3 2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理工科加考物理和化学。
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行3 X科目设置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大综合中选择1至2门。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高考招生试点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政策,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
2003年,高考告别酷暑,时间提前并固定在每年6月的7日和8日。
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高考改革试点。2009年,实行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的省份增加到10个。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统一高考选拔录取高校新生的办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延续至今。30多年的历史证明,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不可废弃,但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以统招为学生入学的唯一通道是否科学?从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至今,这样的思考和争议从未停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从未止步。
1983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央部委所属部分高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招生办法,这一制度为满足部分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1984年,国家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这为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录取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途径。1989年,全国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提倡高校在录取时参考高中会考成绩,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制度实行起来并不成功。(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