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高考复习 > 政治复习 > 政治人物 > 文章正文

袁世凯

时间:2009-11-02 11: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转载 点击: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81年到山东登州投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随军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

  袁世凯(18591916),字慰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81年到山东登州投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次年随军赴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事务,参与逮捕大院君李是应送拘保定,为朝鲜国王编练新建亲军,因镇压开化党(亲日势力),获清廷褒奖。1885年被李鸿章保荐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即驻朝鲜全权代表。18见年请求清廷出兵,镇压东学党起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被李派往辽宁凤凰城办理清军前敌营务处兼筹转运事宜。1895年被委派到天津小站练兵。1897年擢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戊戌变法期间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益得慈禧太后信任。1899年擢为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1900年3月实授),积极镇压义和团,与列强结好,并参加东南互保。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实授)。1903年任会办大臣,掌握练兵处实权。1905年北洋6镇成军,兵力达6万余人。1909年因满族亲贵忌嫉,勒令其回河南彰德养病。1911年武昌起义后获清廷授权组织内阁,任总理,派唐绍仪赴上海与南方革命党议和。1912年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15日被举为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向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充军费,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民党。1914年下令解散国会,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准备复辟帝制。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8月指使亲信组织筹安会。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制申令,改民国5年为洪宪元年,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复辟帝制,孙中山发布讨袁宣言与檄文。云南护国军起义,列强也提出缓办帝制的警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讨袁。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4月9日孙中山、宋庆龄和革命党人在东京庆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6月6日在北京病死。后来,宋多次评论袁世凯,指出:袁世凯是一个大军阀、大官僚,直到清廷退位他一直是清朝的奴才。在保守分子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迫使孙中山辞职,由袁继任。袁氏外得帝国主义者的援助,尤得日本的欢迎,内则实行军力统治,不顾民意,暗杀党人,腐败至极。

  叔祖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次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摇直上。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责任编辑:www.360gaokao.com)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360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如有出入,欢迎大家予以指正!

挑错 】【推荐】【打印

网友意见留言板
关于我们| About 360gaokao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1998 - 2009 360gaokao. All Rights Reserved
360高考网 版权所有